-->
陪尾山-抖音百科
泉林泉群的原发地陪尾山。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就提到过陪尾山,最早的地理书《禹贡》中说的“泗出陪尾”就是该处的陪尾山。 历史沿革
早在北魏,北齐时,这里就修建原泉祠。北宋时又在陪尾山上修建祭祀山神的庙宇,将水神封为“仁济侯”。元朝又建泉林寺,明代又建三坊、六亭等。这些华丽的建筑,均在群泉环保,佳木葱笼之中。清康熙、乾隆帝多次东行时,均驻跸[bì]泉林,在此修了行宫、御桥等。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泉林为“海岱名川”。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称作“山东诸泉之冠”。这里的诸泉,既不出于石窦,又不隐现于沙丘,更不是漏水生成,清修《泗水县志》记它是“崛起于深山之中,波涛潆[yíng]洄如流烟之作阵;涌腾吼怒如翻云之成堆”的涌泉。此处地下有很厚的透水层,80米以下有8米深的蓄水层。当地下水沿着水脉向北流动时,收到第三层岩性强的砂岩所阻挡,经挤压夺罅[xià]而出,于是便成为众多如林的大小泉眼。其中较大 的有四个:即红石泉、珍珠泉、趵突泉、黑虎泉。至于这里的泉到底有多少?清修县志记:“邑境数十里内,泉如星列……名泉七十二,大泉数十,小泉多如牛毛”。而且泉溪相连,互相灌输,五步成溪,百步成河。汇为巨流,滔滔不绝。围绕众泉,当地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 清朝康熙、乾隆帝多次来此,写了好多诗,有一些故事,且不去说。单说1986年,日本国熊本县泗水町的一些友好人士来到这里,把这里认作他们祖先的发源地,他们写了《访泗水》,刻碑立于泉林:“柏柏耸天泗水上,白云飞渡到东流。儒道遗芳兴两邦,举杯共祝友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