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塔

上海最大港口古迹青龙镇遗存的标志建筑
青龙塔,又名隆福寺塔[1]、吉云禅寺塔[2],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部西南侧[3],是上海最大港口古迹青龙镇遗存的标志建筑[1]。它是唐宋时期海船驶向青龙港航行标志[3],为青龙镇“七塔十三寺”之一[2]
青龙塔始建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54年)[3]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青龙塔因废[]而被重建;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当地青龙镇画家和水利专家任仁发,曾捐资修整青龙塔,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完工;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和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青龙塔进行了两次重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松江府,赐额寺院为“吉云禅寺”,青龙塔当时又被称为“吉云禅寺塔”[2]
原青龙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用砖砌成,形状为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开四门,逐层转换,塔高为41.5米,共七层。后因台风吹倒青龙塔塔刹,现残高29.9米。每层置腰檐,砖砌斗拱。内壁为平面方形,逐层内收并旋转45度。1962年青龙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3]。同时青龙塔为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史和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1]

历史沿革

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尊、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据光绪刊《青浦县志》载,青龙寺占地60余亩,寺田450余亩,建筑宏伟,有大雄宝殿、地藏殿、韦驮殿、禅堂、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觉堂、澄怀堂、方丈室、东西两庑、香积厨、库房、普同塔建筑群。钟鼓之声不绝,梵呗之声达旦,有“佛角为天下之雄”之誉。清嘉庆三年(1798年)失火,崇阁大殿均成废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丰十年(1860年)又遭兵[xiǎn],寺屋废损大半。民国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观音阁及大钟一口,今俱废,仅存碑刻两块:(一)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二)敕赐吉云禅寺重建大殿碑铭。青龙塔建於唐长庆年间(八二一年至八二四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俗称青龙塔,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当年的青龙镇是上海最大的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性的建筑,见证了当时上海商贸的繁荣。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後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三十多米。寺塔於宋康定、庆历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年)、致和元年(一三○八年)至正三年(一三四三年),青浦籍书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子任贤德、孙任士质三代相继出资修[]寺塔。明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邑人朱明镜修塔。清顺治五年(一四六八年),百遇法师复新之。清康熙帝南下巡江南时还赐名吉云禅寺塔。青龙塔年久失修,楼梯尽毁,腰檐无存,塔身倾斜,岌岌可危。一九五六年,塔顶的铜葫芦被台风吹落,上铸有「明崇祯十七年」字样,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寺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亲书“精严寿相”额,并赐寺名“吉云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