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部阳一郎-抖音百科
南部阳一郎(日文原名:なんぶ よういちろう ,英文名:Yoichiro Nambu,1921年1月18日—2015年7月5日),美国籍日本理论物理学家,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3] 南部阳一郎出生于东京,他两岁时因东京地震,全家搬回福冈。南部阳一郎于福井县立藤岛高中毕业后,进入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学习。[4][5]在东京大学期间,他受到老师汤川秀树教授的影响,在1942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继续攻读物理学硕士。南部阳一郎的硕士课程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提前结束,他应征入伍,在陆军雷达实验室工作。战争结束后,南部阳一郎成为东京大学研究助理,之后在大阪市立大学担任副教授,后升任教授。在这期间,他开始研究粒子物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独立推导描述强子的束缚态性质的方程(即Bethe-Salpeter方程)。[1][3][4]1952年,他获得东京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后,被推荐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1954年,南部阳一郎成为芝加哥大学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后晋升为教授。1970年,他成为美国公民,并在1973年至1976年担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主任,南部阳一郎在该校工作到1991年退休。2008年,南部阳一郎因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15年7月5日,他因急性心肌梗塞在日本大阪去世逝世,享年94岁。[1][3][6] 南部阳一郎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主要是对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进行了明确的数学描述,绘制了质量形成的路线图,并通过一种超导理论的考察,进而提出了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概念。[3][4]此外,他提出量子色动力学的色荷概念,[7]对色规范理论做出了贡献。[4]南部阳一郎还是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弦理论中的南部后藤作用,就是以南部阳一郎和后藤铁男的名字命名的。[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