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曼巴蛇

曼巴蛇属物种、东部和西部绿曼巴蛇的合称
1
2
绿曼巴蛇(英文:Green Mamba),是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的物种,包含东部绿曼巴蛇(英文:Eastern Green Mamba;学名:Dendroaspis angusticeps)和西部绿曼巴蛇(英文:Western green mamba;学名Dendroaspis viridis)。截至2025年5月,在ITIS[c]中收录其有效科学分类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行纲-有鳞目-眼镜蛇科-曼巴蛇属。[3][4]
绿曼巴蛇历史悠久,它毒性剧烈,长期令非洲人恐惧。1849年,首次被动物学家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Smith)发现并命名,后经历多次重命名;1946年,由爬行动物学家薇薇安·菲茨西蒙斯(Vivian FitzSimons)通过细致研究,将其与黑曼巴蛇区分开来;2016年,通过基因分析,确认东部绿曼巴蛇与黑曼巴蛇的近亲关系,深化了对其生物特性和演化的认知。[3]绿曼巴蛇为中型毒蛇,成年体长约1.2-2.4米,身体细长,头部狭窄呈棺材形,眼睛中等,瞳孔呈圆形。绿曼巴蛇的整体呈绿色,其物种中的西部绿曼巴蛇头部至躯干前半段亮绿,腹部黄绿,尾部渐变为橙或黄;而东部绿曼巴蛇通体亮绿,幼蛇多为蓝绿或青绿。它们主要分布于东非和西非的沿海森林,喜高湿度、植被茂密区域,适应力强。作为日行性独居蛇类,绿曼巴蛇行动敏捷,性格羞怯,遇威胁才攻击。以伏击或主动追击方式捕食小型树栖生物,天敌主要是猛禽和大型鹭类。绿曼巴蛇在雨季交配,雌性于10-11月产卵,每窝4-17枚,繁殖期约90天,幼蛇孵化后即独立生存。绿曼巴蛇的野生寿命约12-14年。[3][7]
截至2025年5月,绿曼巴蛇物种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均被评估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等级。[5][6]绿曼巴蛇在多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医学领域,其毒液中的mambaquaretin-1肽[d]有望治疗多囊肾病,[8][9]毒素Fasciculin 2助力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部分肽对多种癌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在生物进化方面,其毒液研究为毒素进化和曼巴属蛇类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关键信息。[10][11]

历史

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