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

唐朝将领
王忠嗣(公元705年—公元749年),本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唐玄宗时期大臣、将领。[1][2][3]
王忠嗣幼年,父亲王海宾战死;唐玄宗李隆基怜悯其父忠勇,将他抚养在宫中,并赐名字为“忠嗣”。王忠嗣成年后雄毅而有武略,深知兵法,得到唐玄宗信用,被任命为兵马使。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王忠嗣升任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任检校代州都督;后因被人诬陷,贬为东阳府左果毅。不久,他追随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进攻吐蕃,因功升任左威卫郎将。吐蕃军队南下入侵,王忠嗣率部冲杀,帮助唐军主力击败吐蕃军队,因功升任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不久升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任大同军使。[1][2][4]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 王忠嗣又兼任代州都督、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加授云麾将军,次年升任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忠嗣兼灵州都督,后来率军北伐,击败怒皆和突厥的军队,自此塞外安定;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被授予御史大夫,充任河东节度采访使,封爵为清源县公。第二年,王忠嗣同时兼任河东朔方、河西、陇右四镇节度使,控制西北、北方万里边疆;不久又升任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王忠嗣违反唐玄宗的旨意,不愿强攻吐蕃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被李林甫诬陷而遭下狱受审;后贬为汉阳郡太守,不久调任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暴病而死,终年四十五岁;后追赠兵部尚书[1][2][4][5]
王忠嗣与突厥等西北各族互市时,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生产发展,物质、文化也得到交流。[6]旧唐书》中评价王忠嗣是当世之虎臣[1]新唐书》中评价王忠嗣虽然才略过人,每战必胜,深谋远虑,然而他不能在李林甫等人的谗言中保全自身,最终死在流放之地,令人叹息。[2]南宋学者张预评价王忠嗣善于用兵,深得孙子兵法的精要,将他列入《十七史百将传》。[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