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

γ-变形菌纲弧菌目的海洋细菌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或丝状等多种形状,没有芽孢。它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存在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被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 进食含有副溶血弧菌的食物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也称为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副溶血弧菌引起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水样便等症状。这种细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栖息在海水中。 副溶血弧菌的发现与1950年在日本大阪发生的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关。这次事件是由于食用了被肠炎弧菌污染的青鱼干,导致272人中毒,其中20人死亡。此后,副溶血弧菌成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每年都有相当多的食物中毒病例发生。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曲线状、杆状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于海水和河口中。当人们摄入该细菌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副溶血弧菌是氧化酶阳性、兼性厌氧菌,不形成孢子。与弧菌属的其他成员一样,该菌具有运动性,有一个单极鞭毛。 总之,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在海洋中常见的病原菌,摄入后可能引起人类胃肠道疾病。它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被杀死。副溶血弧菌的发现与1950年日本大阪食物中毒事件有关,此后成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简介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VP)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如墨鱼海鱼海虾、海蟹、海蜇,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发病。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渐增多。
副溶血性弧菌
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中毒食品主要是海产品,其次为咸菜、熟肉类、禽肉、禽蛋类,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