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教育家,是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作为哲学家,著作涉及了科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作为心理学家,杜威还是机能主义心理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杜威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1] 杜威出生在一个杂货商家庭,与父亲的关系较疏离,其思想受到母亲的影响较大。杜威在佛蒙特大学和约翰·霍普金大学读书。毕业后杜威在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于1952年逝世。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重视并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作为中心主题,在他的著作中被广泛强调。[3]杜威提出了经验与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他实验主义重视实验结果,重视实验在理论研究中的价值。[4] 杜威的代表作有《哲学的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曾于五四运动期间到访中国,见证了五四运动并与孙中山会面,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5]其教育思想摆脱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封闭和灌输性教育模式,促进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3]杜威的实验主义的新哲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丰富了近代科学的理论。[4]2006年12月,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将杜威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40名。[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