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禺-抖音百科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10]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11][3][4]他是中国现代剧作家及戏剧教育家,[4]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12]曾担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国立戏剧学院的副院长、[1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4] 20世纪20年代初,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并于1925年加入了南开新剧团。[7]1930年暑假,曹禺转学进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并深受中外文学戏剧音乐作品影响。[9]1932年,曹禺创作了《雷雨》,并在两年后于《文学季刊》发表。[14][15]1935年,曹禺被著名电影演员阮玲玉自杀的事件深深震动,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日出》。[16][17]1936年,曹禺应聘成为了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18]并于1937年开始在杂志上连载《原野》。[19]1938年,曹禺与国立剧校师生从长沙出发前往重庆,并创作了剧本《黑字二十八》。[20]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立剧校奉令从重庆搬迁到江安,曹禺在江安生活期间创作了《北京人》。[21]1946年,曹禺和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22]1956年,曹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印度和日本,后于1960年创作了《胆剑篇》。[23][4]1968年,曹禺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判”运动的目标之一,在压力下病倒并住进协和医院。[2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曹禺在1978年发表了《王昭君》。[25]两年后,70岁高龄的曹禺担任了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于1980年访问了英国,同年2月访问了法国巴黎,4月访问美国。[4]1996年12月13日,曹禺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4] 曹禺的戏剧创作主要涵盖揭露社会问题、[26]揭示人性内涵[27]和探讨自由主义等主题,[28]创作手法包括生动的人物塑造、[29]充满诗性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意象营造[29]以及对古典戏曲艺术[30]和对契 诃夫静态美学的借鉴。[31]曹禺认为戏剧创作应该从生活出发,传达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并以艺术形式呈现。[1]曹禺不仅为中国的戏剧发展和戏剧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2][32]在国际舞台上也持续受到关注,曹禺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日文、英文、韩文、越南文等,在海外广泛传播。[33]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将曹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34]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