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核武器(Tactical Nuclear Weapon)是用于实现战术、战役目的的一类核武器。在二战结束前后的时期里,美国基于使用核武器完成战术任务的构想,同时为了防御苏联日益壮大的装甲集群,率先研制了战术核武器。[1][5]1952年,美国部署第一种适合战术飞机携带的轻型核炸弹。[6]随后各个核国家,包括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等都研制和装备了战术核武器,并在冷战期间和后冷战时期出现了多次发展装备策略、改进发展方向上的转变。[7]美国还使用过“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的名称,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8] 战术核武器主要由短程投射平台加上低当量核弹头构成。这类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战场部队或各种设施,以获得直接的军事效益。[3]
战术核武器没有清晰、统一的分代方法,其射程和威力是主要的区分标准。这类武器的杀伤威力主要来自五种因素:冲击波、光辐射、瞬时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9]
战术核武器可由种类丰富的运载工具携带。与战略核武器相比,这类武器具有体积小、机动性能好、打击精度高、可分散掌握和操纵、敌方难以发现和跟踪等特点。随着冷战竞争激化,战术核武器成为多个核国家在核武器建设和发展中的重点方向之一。[3] 在冷战结束后,战术核武器在各国军事战略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提升。这可以主要归因于近年来美俄关系的持续恶化以及美国政府将"大国竞争"视为国际关系的主要轴心。为确保核力量上的优势,美俄等核大国都进行了调整,强调战术核武器的研发和试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