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铁骑

明末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
关宁铁骑又名关宁军,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于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组建的一支由辽地汉人为主要成员的步兵、骑兵、炮兵部队,与秦兵和天雄军,并称为明末三大军。[2][1]
关宁铁骑的组建源于袁崇焕任兵备[qiān]事期间倡导的“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思想,孙承宗辽东经略时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开始招募辽兵。随后袁崇焕以李成梁的明军边兵为基础,精选强壮的辽民充军,由赵率教祖大寿吴襄等辽将带领训练。关宁铁骑由步兵、骑兵、炮兵组合而成,有精兵五万多,能与后金军正面抗衡,并多次阻止后金南下,捍卫明朝边关。[1][2]关宁铁骑组织之初,便取得了宁远、宁锦两场大捷。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以9000兵力在北京城下击溃了数万八旗军,并在之后的遵永之战里收复了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1][2]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因皇太极反间计缘故,崇祯帝处死袁崇焕,经过吴桥兵变,关宁铁骑分裂为祖大寿部、吴三桂部。[1][2][3]松锦大战之后,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并劝吴三桂投降。吴三桂投降清朝,之后率领其统辖的一部关宁铁骑四处征战,剿灭了多出农民军和明朝义军。并随之驻扎于云南三藩之乱时,关宁铁骑作为吴军的先锋,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关宁铁骑也就此覆灭。[3][4]
2008年6月,中国发展出版社推出《历史上的十大军团》一书,关宁铁骑与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骑兵兵团、秦国王翦兵团、西汉韩信军团、汉武帝时的霍去病军团、南朝时期梁武帝手下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南宋岳家军成吉思汗怯薛军、明朝常遇春兵团、清八旗军等,同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5][2]

成立背景

关宁铁骑以地域命名,关是山海关,宁是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代后期,后金政权兴起,萨尔浒之战后,明朝辽东都司沈阳中卫、辽海卫、铁岭卫、抚顺千户所、西宁堡、西平堡都失去反击能力,辽河以西便成了明朝的前线,明军由进攻转变成防守。后金不断来犯,明朝将河北北部和辽西划分为一个战略区,由[]辽总督驻节管理训练出的一支军队。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这里驻节,关宁铁骑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训练出来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