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于1389年在东北蒙古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包括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1][2]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此后,蒙古分为鞑靼[dá]、瓦剌[a]、兀良哈[b]三部分。兀良哈游牧于今嫩江中、下游至西拉木伦河一带,由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c]赤斤后裔统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明军击溃,随后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辽王阿札[d]失里遣使降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廷于兀良哈之地设泰宁、朵颜、福余三卫。在朵颜三卫建立后,其与明廷保持了较密切的朝贡关系。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第十七子宁王受封于大宁,其所属就包括朵颜三卫。[2][3]建文元年(1399年),朵颜三卫投靠明成祖朱棣,南下征战。[4][5][6]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把大宁分给了朵颜三卫并封官赏赐,还在开原、广宁两地开设互市,供朵颜三卫与明朝进行贸易。但朵颜三卫对明王朝时叛时附。明成祖亲征后,朵颜三卫对明的侵扰暂时有所收敛。朵颜卫在今归流河上游朵颜山一带,属民主要是蒙古兀良哈人;泰宁 卫在今洮儿河流域,属民主要是蒙古翁牛特部人;福余卫在嫩江和乌裕尔河流域,属民主要是蒙古乌齐叶特人。明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三卫大举南迁。15世纪中期,朵颜卫驻牧于喜峰口和宣府之间,泰宁卫驻牧于锦州至辽河之间,福余卫驻牧于沈阳、铁岭、开原之间。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朵颜三卫军参与了土木堡之变。此后,朵颜三卫已完全脱离明廷控制,名存实亡。明朝末期,达延汗去世后,左翼蒙古各部纷纷南下,导致了朵颜三卫的瓦解。《清实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