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尔德族-抖音百科
库尔德族(Kurds)是西亚地区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人口约4000万(2021年),仅次于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是中东第四大民族。库尔德族是一个跨国的民族集团 ,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没有民族国家的民族集团之一。主要分布于土耳其东南部、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以及伊朗西部,另有少部分分散于世界各地。[1]使用语言为库尔德语,属印欧语系波斯语族,文字主要借用阿拉伯字母或西里尔字母拼写。库尔德语中方言众多,主要可分为标准库尔德语、中库尔德语、北库尔德语、南库尔德语,中东高原库尔德斯坦有3000万人说不同的库尔德方言。[2][3][4] 库尔德族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米底人[a]的后裔,学界也有认为是米底人与伊朗的斯基泰人[b]融合而成。库尔德族先后被波斯帝国、帕提亚人、罗马人、萨珊王朝等统治过,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帝国入侵并统治了库尔德族,库尔德族的伊斯兰化自此开始,伊斯兰教成为广泛信仰。在公元10-12世纪前后,曾出现过一些库尔德王国。12世纪时,库尔德人萨拉丁曾率领军队抵抗十字军人侵,在1171年推翻了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建立起阿尤布王朝,统治叙利亚及阿拉伯西部等广大富庶地区。12世纪末13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崩溃,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王朝先后崛起并不断扩张,两国争雄焦点即是库尔德族聚居地——库尔德斯坦地区。16世纪初叶,库尔德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属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两大王朝为了争斗,都拉拢库尔德族,库尔德族起初采取摇摆态度,后因为政治利益和宗教原因,支持奥斯曼帝国,但两大王朝的争斗使得库尔德族的发展迟滞,成为“大山里的人”。19世纪前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力衰微,库尔德族不满其专横统治,大量起义,民族主义兴起。西方列强也利用库尔德问题削弱奥斯曼帝国。[5][6][7] 一战后库尔德族及其居地因《洛桑条约》被划分给土耳其、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此后库尔德民族主义不断发展,为民族独立不断努力,其中也有激进的武装组织走向了极端民族主义。在土耳其,1925年库尔德族组织的谢赫赛意德叛乱爆发,1979年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成立,主张以恐怖手段打击伊朗政府等;在伊拉克,1946年成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伊拉克库尔德民主党,两伊战争中库尔德趁两伊政府无遐管控的间隙,势力迅速壮大,1988年,伊拉克库尔德阵线成立,海湾战争中在美国的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爱国联盟组成了库尔德地区政府,共同对抗伊拉克政府。伊拉克战争中,库尔德族的地位明显得到提高;在伊朗,1942年在苏联支持下成立了库尔德斯坦复兴委员会,1983年库尔德共产党成立,2004年库尔德斯坦自由生活党成立;叙利亚独立前库尔德族已经开展多次民族主义运动,叙利亚独立后,面对来自政府的“阿拉伯化”政策,1998年民主联 盟党成立并活跃至今。但库尔德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大都因外部镇压或党派内斗而以失败告终,独立建国的目标从未实现。苏联解体前还出现了三次库尔德迁移浪潮。作为一个“流亡民族”,目前,库尔德问题仍然对中东政局乃至全球有着较大的影响。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四国之间的库尔德运动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彼此激励,相互影响。西方大国对于库尔德运动的支持和关注也搅动了世界范围内政治力量和经济资源的分配。冷战后美国成为在库尔德问题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的影响力下降。近年来中国正不断加强与库尔德的能源合作。[5][6] 库尔德族文化总体受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影响较大,但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农村地区的部落文化发达,手工业中地毯编制技艺高超。库尔德人信奉最广泛的宗教是伊斯兰教,大多为逊尼派,少部分为什叶派,什叶派内部又分为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玛仪教派的分支阿拉维派,还有大大小小的苏非教团,但并不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生活世俗化程度高。库尔德地区盛产羊毛,并具有高超的羊毛编织工艺,服装大部分都是由羊毛制成。服装中,头巾是最重要的部分。男性的服装通常包括长束腰外衣或衬衫、裤子和头巾三部分,女性的传统服装通常包括长裙、衬衫和头巾,色彩鲜艳。库尔德还有专为舞蹈制作的服装。虽然纹身是被绝大多数伊斯兰教派禁止的,但是 在库尔德地区却广泛存在,且女性纹身者要多于男性相较于其他的中东民族。库尔德女性的地位是相当高的,所受到的约束也较少,活跃在政治、社会生活、军事等各个领域,库尔德女兵闻名世界。库尔德民歌叙唱性和即兴性强,达夫鼓是其常用乐器。库尔德电影多回应民族主义、独立斗争等现实主题,《自由之路》于1982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6][8] 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