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1909年10月26日-2000年3月6日),湖南长沙人,原名琥,谱名诗荃,字季海,笔名季子、冯珧等,晚年始用梵澄为通名,中国知名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并被誉为“当代玄奘”“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2][3] 徐梵澄1909年10月26日生于长沙,自幼受名师开蒙,后入新式学校长沙修业小学,开始接触西学,青年毛泽东曾做过他的地理老师。后进入长沙教会学校雅礼中学,接受较为全面的新式教育和良好的英语训练。1926年考入长沙雅礼医学院,主修解剖学,兼修西方医学史,并接触《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27年弃医从文,考入武汉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今武汉大学)历史社会学系。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与鲁迅结识并交往。1929年因受校方及国民党CC派分子压迫,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主修哲学,辅修艺术,并学习木刻版画创作。1932年因父亲病危回国,在上海以写作、翻译为生。抗战爆发后,先供职于上海同济大学,再任教于湖南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受聘于重庆中央图书馆,并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受国民政府委派,赴印度参与文化交流,任泰戈尔国际大学教授,讲授佛学,研究印度宗教哲学。1951年进入室利·阿罗频多修道院,从事翻译、著述、讲学。1978年底回到祖国,1979年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并受聘中国佛教协会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顾问。2000年3月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2][4][5] 徐梵澄在文学、艺术、翻译和学术研究等领域均有颇高成就。文学方面,著有杂文集《泥沙杂识》。艺术方面,曾创作中年鲁迅版画像等。翻译方面,早年侧重译介尼采著作,如《尼采自传》《苏鲁支语录》等,后专注于译介印度历史文化哲学典籍,如《薄伽梵歌》《薄伽梵歌论》《五十奥义书》等。学术研究方面,除研究尼采思想和印度哲学外,晚年致力于用英文介绍中国传统学术,如《孔学古微》《唯识菁华》等,并以精神哲学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经典,如《陆王学述》《老子臆解》等。2016年《徐梵澄文集》16卷出版。[2][4][5] 人物经历
徐梵澄,1909年10月生于长沙东乡。著名的精神哲学家、翻译家和印度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书画家、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国新兴版画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