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里

南京市秦淮区古地名
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在今南京城南中华门内秦淮河至雨花台一带,[1][2]是南京先民聚居的繁华区域。[2]长干里地势高亢,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中密集。秦、汉、六朝时期,该地是南京著名的商业区和货物集散地。[1]
长干里曾经几度辉煌,举世瞩目,是一部近两千五百年的文明史。其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南京城市的发祥地、名人荟萃之地、江南佛教的发祥地暨中国佛教的胜地。[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干里就有人居住,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池——越城,便是由那位后来“泛舟五湖”的越国大夫范蠡在灭吴之后修建于此的。[3]该地还是六朝建康的佛教中心,素有“佛陀里”的美誉。这里寺院众多,高僧云集,其中因位于长干里而得名的长干寺是江南诞生的第二座佛寺,也是中国目前确定可考的最早的尼寺,唐代佛教经典《法苑珠林》将“东晋金陵长干塔”列为东土十九座舍利塔之一。长干寺在明初毁于大火,朱棣又于旧址上建造大报恩寺[4]
长干人家多为商人,常有人浮江远行在外,有众多描写长干里生活、爱情、风土的诗词歌赋。李白的名篇《长干行》描绘的就是长干儿女从青梅竹马到婚后别离的过程,[4]“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来源于此。[5]除此之外,还有张潮的《长干行》、崔颢的《长干曲》、崔国辅的《小长干曲》等都是围绕商人婚恋的题材,或写恋爱之欢,或写离别之苦,或写相思之痛,各有不同的韵致。经过这些长干诗的描绘,长干里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名,而俨然成为诗人笔下的江南意象。 [4]

建制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是人烟稠密之地。《至正金陵新志》说,“长干里,在秦淮南,越范蟸筑城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