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广东省广州市大佛寺
大佛寺,又称新藏寺,[1]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因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三尊以黄铜精铸、各高6米、重达10吨的大佛像而得名。[4]现任方丈为耀智大和尚(1996年出任住持并主持重修),[7][8]该寺包含毗卢殿、禅堂、功德堂、念佛堂、方丈室、图书馆、佛教展览厅、素食馆等多功能、现代化的佛教文化综合大楼,以及观音殿、地藏殿、钟鼓楼、天王殿、山门等殿堂,建筑面积共计30000余平方米,[2][3]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并兼具岭南风格。[9]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917~971年),初名新藏寺。元明两代,该寺数次更名。它原本是南汉王刘龑为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的七间佛寺之一,合称“南汉二十八寺”。[2][3][5]至宋代,大佛寺曾一度荒废。元朝入主中原后,在原寺旧址上重建殿宇,并将其改名为福田庵,香火得以延续。明代时,该寺再度经历大规模扩建,其范围东起双门底下街(后称永汉街,今为北京路),西至龙藏街,南接寺前街(今惠福东路),北达西湖街(今西湖路),从此奠定了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地位。寺院也更名为龙藏寺。[2][3][10]
到了明末,佛教渐趋衰落,龙藏寺香火不旺,缺乏资金修葺,最终被官府接收,改为巡抚御史公署。[2][3][10]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兵南征广州平南王尚可喜与耿继茂为统帅,合围穗城。明兵顽强抵抗,使得孤城久攻不下。于是,清军纵火焚城,公署毁于火灾,殿宇也全部化为灰烬。[1][2][3]
清康熙二年(1663年),尚可喜心生悔意,于是自捐王俸,亲自担任重建工程的督办,并以“为天子祈福”为名动工重建佛寺。翌年冬,佛寺竣工。建成时,尚可喜立下大石碑《鼎建大佛寺记》,此碑至今仍立于殿门右侧。然而,后因历史原因,佛寺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其余殿堂均被改为民居。民国初年,由于军阀混战,国库空虚,大佛寺部分庙产被变卖以充军饷。[2][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大佛寺仍有十来个僧人,为生产自救,以库房、斋堂为工场制作纸伞、纸盒以维持生计。[11]1986年冬,广州市委、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大佛寺,还寺于僧。[3]至1991年春,占用单位将颓垣断壁的大雄宝殿,移交广州市佛教协会管理。[11]
1993年8月9日,大佛寺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大佛寺成立了广东省内第一家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图书馆。2008年,大佛寺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2]2023年1月,大佛寺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