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在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寺的创建年代无考,而仅存的大雄宝殿中国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物。虽经后代屡屡修葺[qì],仍保持五代始建时的特征,体现出晚唐营建特点。据《三山志》载: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寺,又据碳14测定部分构件的结论,大殿的时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纪之间。大殿除柱梁构架及斗栱[gǒng]外,门窗板壁及瓦顶均系近代更换。清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增建回廊。1982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闽国灭亡之后,吴越国国王钱镠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拆除闽王宫殿,利用所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华林寺前身“越山吉祥寺院”,建成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此后,又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宋高宗曾赐该寺御书“越山”、“环峰”。 历史沿革
明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并入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
华林寺几经焚毁,现仅存大殿。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1984年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落架修复,并配建山门、东西配殿、回廊及工作室等附属建筑,于1989年10月竣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