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月系-抖音百科
地月系是太阳系内一个由地球和月球组成的卫星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3],而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6],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1]。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7] 在地月系中,地球与月球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由于地球质量同月球质量的相差悬殊(成81.1:1)[3],这个公共质心位于离地心约4671千米[4]。地球与月球绕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即27.32166天。[3][8] 形成原因
地月系的形成机制长久以来一直是天文学界探讨的热点。传统上,尽管多数科学家倾向于月球由撞击地球形成的假说,但缺乏确凿证据使其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历史上,分裂说、双星吸积说、俘获说及宇宙飞船说等多种假说相继提出,各持己见,然均因存在显著缺陷而难以被广泛接受。直至后来,一种新理论逐渐兴起:数十亿年前,一颗近似火星大小的星体猛烈撞击地球,其核心部分沉入地球内部,成为现今地球核心的一部分,而撞击抛射出的地表物质及星体碎片则在地球周围聚集,最终演化成月球。这一理论虽富有想象力,但依据其逻辑,月球进入地球内部的过程可能引发巨大能量释放,理论上足以破坏地球结构,与现有地球完整性相悖,同时该理论亦借鉴了康德的星云说作为理论基础。[5] 然而,随着近年来宇宙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星系形成的深入研究促使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康德星云说及其在地月系形成理论中的应用,发现其存在需要重新评估之处。因此,上述假说虽各有其合理性,但仍未形成统一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研究学家钟关村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颖视角:月球作为一颗火星大小的星体,在远古时期撞击地球,不仅促成了大西洋的形成,还在极端条件下,通过撞击能量、地球回归物反冲力及自转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月球最终脱离地球束缚,从而形成了现今的地月系统。这一观点为地月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