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棒-抖音百科
玉米棒,别称玉蜀黍,又有苞谷、苞粟、苞米、苞芦、棒子、玉茭、六谷、珍珠米、观音粟等称谓。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同时,将其从墨西哥带入西班牙,并相继传入欧洲、亚洲、非洲、澳洲直至全球种植。大面积生产虽然只有500多年的历史,但玉米已成为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玉米具有产量高,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等特点,因此,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对增产粮食和工业原料,促进畜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玉米棒籽粒除供食用或作饲料外,工业用途极广可制淀粉、葡萄糖、乙醇等。[4] 传播与发展
玉米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早在公元前5300年前后,古印第安人在墨西哥南部就开始种植玉米。之后传播到美洲的其他热带地区,包括巴拿马和南美洲。玉米等作物从野生到人工种植,是玛雅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古老的美洲,玉米是宗教性的神圣之物,严格的管理,精心的选择,从而培育出了果穗硕大、籽粒饱满的玉米。1492年,哥伦布的远航船队在古巴发现了玉米,1494年引进到了西欧,因为甘甜可口、适应性广,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玉米就几乎传遍了整个欧洲。又过了约半个世纪,玉米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步伐和商业往来逐步传到了非洲和亚洲。[1] 中国玉米栽培历史已超过400年,估计传人的时间当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前。传人的路线则无明确记载,根据民间传说,大体上有以下3条路线: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从麦加经中亚引种到中国的西北地区;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等地,再引种到中国西南地区;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又由葡萄牙人或在菲律宾经商的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中国。玉米传入中国后,直到明末,虽然分布已见于十二省,但也主要种植在新开发的山区;到了清朝乾隆、嘉庆两朝,随着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为解决粮食自给问题,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到了清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各地常见的粮食作物。[1] 进入20世纪,在黄河中下游各地,玉米逐渐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但从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来看,还次于谷子,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华北地区水利条件逐步改观,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玉米发展到仅次于小麦的主粮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小麦、稻米供给能力的增强,玉米和其他谷物在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中所占份额逐渐减少。1990年之后,每人每年消费玉米5~6kg,玉米基本上退出了食用作物舞台,转向以饲料和加工用途为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