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道教

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
武当山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脉,为我国本土宗教。发源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本土的方仙道,是通过崇拜诸多神祀的多神教原生态的宗教形式的宗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济世救人。以“道”为最高信仰,是化生万物的本原。[1]
武当山道教制定的清规戒律是用以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非止恶的条规,是道士修道必须遵守的清规。[2]武当山道教服饰分为常服和法服两大系列。[2]

历史渊源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是道士们断绝俗缘世虑,修真炼性所崇尚和追求的虚清环境。在中国道教史中有着突出影响的一些真人高道都曾在武当山修炼过。春秋尹喜汉朝的马明生,阴长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武当山修道者明显增多。其中著名的有谢允徐子平、刘怀道、刘[qiú]诸葛亮等。当时武当山已有“太和”、“仙室”等富有道教色彩的名称。唐朝统治者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扶持尊崇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唐太宗李世民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敕建五龙祠,首开武当山皇家敕建祠庙之先河。姚简后来也成为著名的道士。据史载,唐代著名的“药王”孙思邈、“八仙之一”吕洞宾均曾在武当山修道。吕洞宾的诗文《题太和山》仍留在武当山南岩宫中。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派。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始。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微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这些道教派别虽然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共同认可的,而且不同程度的融合是其主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