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

企鹅目企鹅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
企鹅(学名:Spheniscidae),楔翼总目下企鹅目企鹅科下所有鸟类的统称,[3]截至2023年,在国际综合分类信息学系统(ITIS)中共有6属19种[5]企鹅是一种不会飞翔、擅长游泳和潜水的中型到大型海洋鸟类。[4][6]体型最小的小蓝企鹅体长约40cm,体重约1kg;体型最大的帝企鹅体长约115cm,体重可达40kg。[3][5]其寿命可长达20年。[3]企鹅最显著的特征是前肢翅膀退化呈“鱼鳍状”,腿短而后移,趾间具蹼,均适于游泳。成年企鹅的背部羽毛为蓝灰色或蓝黑色,颈和腹部多为白色,[5]各个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部色形和个体大小。[7]在陆地上,企鹅主要利用它们短而僵硬的尾巴和翅膀来保持直立的身体姿势。[3]在水中企鹅非常灵活,游泳速度平均为每小时3.7~5.6km,但在短距离内可达到27.8~37.0km,[3]一天可游160km。[7]
企鹅广泛分布在南半球,主要集中在南纬45°~60°之间,[2]特别是南极半岛北部及其周围群岛附近。[5]南极和亚南极地区的企鹅生活在海洋中,繁殖于海岸和浮冰上。靠近赤道的种类则生活在海洋中或沿近海水域,并在海岸或森林栖息地繁殖。[3][8]企鹅是高度社会化的鸟类,它们喜欢群居生活,群体数量少则数百只,在繁殖季节,这个数量可高达20余万只。[5]所有企鹅都是“一夫一妻制”,每年只与一个伴侣交配[2]
许多企鹅物种正面临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污染等威胁。[9][10]截至2023年,企鹅科下18个物种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包括5种濒危(EN),4种易危(VU),以及2种近危(NT)等。[11]同年,企鹅科洪氏环企鹅Spheniscus humboldti)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斑嘴环企鹅Spheniscus demersus)被列入附录(II),相关国际贸易被明确禁止。[12]

起源演化

企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万年前,早在极地冰盖形成之前,它们就进化出了靠翼腿促进潜水和失去了空中飞行能力的特点。[13]196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翼手目鸟类化石Plotopteridae科(尚无确切中文名)即是明证。遗传学研究证明,该科鸟类与现代企鹅科有着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即它们是姐妹类群。[14]其类似现代企鹅,具有适应水下生活的特点,可以通过翼动潜水捕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