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芈姓(一作[nǎi]姓),[4][5]屈氏,名平,字原,又字灵均、正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14]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一说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15]楚国丹阳[]归(今湖北宜昌)人,出身贵族。[1][12][5][16]
屈原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3][13][11]二十岁完成《橘颂》,入兰台宫成为楚王的文学侍臣。[13][11]公元前319年开始着手准备推行改革,[17]前318年由文学侍臣晋升为左徒[18]楚怀王信任,参与商议国家大事,及外交事务。[3][19][9]后因上官大夫和旧贵族的挑拨,[20]受楚怀王疏远,[3][9]改任三闾大夫,负责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节日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管理、教育。[21][20][22]后因坚持联齐抗秦,[3][23]被楚怀王流放至汉北,[24][21]反对顷襄王与秦联姻被流放江南[21]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得知楚国郢都被破,怀石自沉汨罗江[5][25]终年62岁。[9][18]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26][27]他在《诗经》的四言体和当时中国南方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骚体”;[6][22]以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开拓了浪漫文学作品的写法;[6][28][29]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6][26]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影响了陶潜李白苏轼李贺等后世作家。[26][27]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1]他开创的骚体诗歌为后世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2][30][27]他著有《离骚》《天问》等作品,[22]他的作品出现以后,“风”和“骚”就成为中国古人对诗歌所悬出的两个最高标准。[22]他君臣契合,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3][28]“正道直行,竭忠尽智,[23]坚守在自己的国土的爱国精神,[28][31]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22][27][32]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33]

人物生平

出身与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