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冈半太郎

日本物理学家
长冈半太郎(日语:长冈 半太郎/ながおか はんたろう Nagaoka Hantarō,1865年8月15日—1950年12月11日),日本长崎县人,物理学家,被誉为日本物理学之父。他于1903年独立提出土星型有核原子结构的“长冈模型”,否定了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在同年提出的“梅子布丁模型”。长冈半太郎的研究证明了亚洲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有天赋的,尽管他的努力在当时被欧洲科学家有意忽视。他提出一种称之为“土星模型”的结构——即围绕带正电的核心有电子环转动的原子模型。他的模型预言了质子的存在,并为后来的原子模型发展奠定了基础。长冈半太郎在光谱学等领域也有一定成就,他在190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螺线管电感的论文,并提出了长冈系数。

人物经历

1865年8月19日生于长崎县大村市,是藩士长冈治三郎的独生子,其父是大村藩勤王派三十七武士之一,后成为政府官员。幼时长冈半太郎曾于大村藩藩校五教馆(长崎县立大村高等学校前身)求学。1874年随父母一起进京,由于小学很顽皮,转入汤岛小学时留了一级,后因学校有英语课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1876年又考上了东京的英语学校。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长冈半太郎又转入大阪英语学校(大阪专门学校),最后才又重新进入东京大学预备门读书。1882年9月,长冈半太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就读,先后师从山川健次郎教授(1854-1931,日本教育家)和时任助教授的田中馆爱橘(1856-1952,日本地球物理学家)。1887年在理学院毕业,同时升入研究生院,当时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个年级也只有一两名。他的研究课题是:《关于磁偏角的实验与研究》,这是外籍教师诺德在来日本之前就开始研究的课题。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发表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收的实验论文,这一成功的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长冈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再重做实验,并在许多人面前进行介绍。1889年他所写的关于磁偏角的研究论文,在世界上受到普遍重视,一跃而成为世界物理学界的知名人物。
1890年长冈任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的副教授,同时继续进行磁偏角方面的研究。1891年10月28日在岐阜和爱知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即“浓尾地震”,七千多人死亡,岩层断裂,留下了相差六米的断层。长冈在这时根据“浓尾地震”来测定地磁的变化,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1893年因磁气歪现象的研究而获得理学博士的学位,同年到德国留学三年,在柏林、慕尼黑维也纳等地学习,并师从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1896年长冈回国后,成为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他一方面担任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对磁偏角和岩石弹性波以及全国各地的重力进行测定工作,对地磁、海啸、地震和火山等现象也进行研究,在地震学分野也有很多业绩,这些研究工作使日本的物理学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也为日本的防震防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数据。1900年,在欧洲的国际物理学会议第一次发表关于磁偏角的论文。
长冈半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