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

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
秦大河,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南极科学委员会(SCAR)冰川工作组主席等职务。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1]他迄今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56篇),著作12部;研究成果被国际冰川学界著名教科书《冰川物理学》和Nature等SCI刊物引用207次(他引102次),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2]2008年他获得被称为“气象诺贝尔奖”的国际气象组织奖,2013年获得享有“环境诺贝尔奖”之誉的沃尔沃环境奖。[1]2022年4月,秦大河荣获2022年IGU最高荣誉奖。[8]同年7月,他荣获“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大奖”。[7]
1947年1月4日,秦大河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他的父亲秦和生中国兽医教育家和兽医外科专家,早在小学六年级时,秦大河就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地理的兴趣;1965年,秦大河进入了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毕业后,秦大河被分配到甘肃和政县,在农村劳动一年多后,又被分配在当地中学教数学。1974年暑假,他找到冰川奠基人谢自楚的家毛遂自荐学习冰川学。1978年5月,秦大河调进了冰川所。同时,他也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10月,他获得硕士学位,返回冰川所工作。1990年3月3日,秦大河徒步行进5896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借助机械手段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共采得800多个珍贵的雪样。截至2019年7月,他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部南极地表1米雪坑雪冰样品的科学家。[1]
秦大河创建的冰芯实验室,成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国际上第一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研究机构。秦大河直接参与和领导IPCC工作长达21年。[1]2013年,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获得了国际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沃尔沃环境奖[4]2007后,秦大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上,他为国内十多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冰冻圈科学概论》和《气候变化科学概论》两门课程。[1]2020年,他任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9]甚至在70岁以后,他仍远赴北极阿拉斯加格陵兰冰盖腹地考察。[1]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他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的“变质”过程,总结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过程的地域分异规律;他对南极冰盖表层雪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与气候环境记录之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关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规律与温度的关系、水汽和多种杂质来源与输送路径的研究结果,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南极冰雪表层最广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他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我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他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环境变迁和冰芯综合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区近/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2]

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