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彧

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439年-472年),字休炳,小字荣期。徐州彭城郡彭城县绥[suí]舆里(今江苏徐州)人。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个儿子,中国南朝宋第七位皇帝。[1][2]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刘彧被封为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刘骏即位后,刘彧升任至冠军将军、南兰陵下邳[pī]二郡太守、侍中、领军将军。景和元年(465年)年末,刘彧被前废帝刘子业拘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备受凌辱,后与亲信反叛,诛杀刘子业。同年其弟刘休仁拥刘彧为帝,改元泰始,大赦天下。[1]刘彧即位后,除废帝刘子业之暴政,施以宽政。“义嘉之乱”爆发后,他任命刘休仁为征讨大都督,选用江方兴、吴喜等为东路军将领、萧道成等为北路军将领、张兴世等为西路军将领征战四方,平定“义嘉之乱”。泰始三年(467年)北魏入侵,刘彧对北魏用兵不利,又大肆封赏造成国库空虚,南朝宋陆续失去徐、[yǎn]、青、冀四州,国力锐减。[3][4][5][6]泰豫元年四月十七日(472年5月10日),刘彧病逝,享年三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明帝,奉葬高宁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北幕府山东南麓)。[1]
刘彧作藩王时好读诗书,爱好文学,曾撰写《江左以来文章志》,还续注过卫王襄注释的《论语》二卷本,流行于当时。他上位之初,宽厚待人,启用饱学之士,后开始迷信鬼神,变得肆虐好杀,滥杀宗室和功臣。刘彧晚年时期猜忌多疑,亲近小人谗臣,剪除皇亲;又奢靡无度,使民间不堪重负。他对北魏战争不利,致使国力衰弱;又滥杀宗室和功臣让武将萧道成崛起,最后篡宋建齐,史称“宋氏之业,自此衰矣”。[1][5][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