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
1
4
隋唐大运河(英文:Sui and Tang Dynasty Grand Canal[4])是中国古代开凿的一条漕运水道,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全长2700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并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北至涿郡(今北京)。[5]主要流经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八省市,[6][7]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有卫河、阳渠、广通渠等支流。[8][9][10]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11]隋唐大运河承前启后,继承发展了前朝运河河道,形成的南北大运河成为流传至今的京杭大运河的雏形,为中国的运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2][13]
隋唐大运河各段中开凿时间最早的邗沟,始凿于公元前486年,是吴王夫差为了满足北上伐齐、参与中原争霸的需求而开凿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江南河北接江苏镇江,南达浙江杭州,自古就是运输繁忙的河段。隋文帝统一天下后,于开皇四年(584年)开凿广通渠,沟通了都城长安与洛水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凿连通洛阳和涿郡的永济渠。此后,他又下令疏浚邗沟和江南河,最终形成了隋唐大运河。隋朝末年,永济渠的一段因泥沙淤积难以通航。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中断了对通济渠的疏浚,致使漕运几近断绝。南宋时期,宋廷统治者为了防止金兵南下,蓄意破坏了许多运河设施,隋唐大运河逐渐因部分河道淤塞而遭断流。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下令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将大运河去弯取直,直接沟通南北,诞生了现今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则完成历史使命,被彻底废弃。[6]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不但纵贯了南北水陆交通,同时还是连接南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起到了加强中央政治集权,巩固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稳定的作用。同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尤其是对丝绸、陶器、茶叶的对外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14]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15]

运河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