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米

中药名
红曲米,中药名。以籼稻、粳稻、糯米等稻米为原料,用红曲霉菌发酵而成,为棕红色至紫红色米曲,可以直接食用和药用。[5][6]红曲米的产地主要在河北福建广东等地。[4]
红曲米外观为不规则形的颗粒,状如碎米;外表棕红色,质脆,断面粉红色,微有酸气,[1]味淡,以红透质酥,陈久为佳。红曲米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效果,主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7]跌打损伤等。[8]红曲米配乳香可活血止痛,适用于产后瘀阻腹痛、心腹疼痛及跌打伤痛;红曲米配麦芽能健脾消食、除胀,主治饮食停滞引起的脘腹胀满、嗳气酸腐等症。[3]

历史

红曲米作为调色剂的相关记载,最早能在北宋时期尚书陶榖(903-971年)所著的《清异录》中找到,上面写着“有赐绯羊其法以红曲煮肉”。而红曲米能够成为中药,则要归功于元代(1206-1368年)药学家吴瑞所著的《日用本草》,书里说“红曲酿酒,破血行药势”。后来,明代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清代药学家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也有记载,说“红曲色赤入营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鱼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2]
对于红曲米具有的保鲜特性,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感到十分惊奇,他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世间鱼肉最朽腐物,而此物薄施涂抹,能固其质于炎署之中,经历旬月,蛆蝇不敢近,色味不离初,盖奇药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