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朗西

原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
徐朗西(1884年-1961年),原名应庚,字朗西,号峪云,是陕西三原人。他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回国后,他发动帮会参加上海光复之役,并参加孙中山召开的全国大龙头会议。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创办《生活日报》和《民意报》,笔伐袁世凯。1918年,他任七省靖国联军援陕前锋总指挥。1927年,他参与南市起义,但不满蒋介石所为,退出军政界。此后,他隐居上海,研究绘画,兴办教育。抗战爆发后,他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联系,利用其声望和社会关系,掩护和营救革命人士。解放前夕,国民党迫其举家迁台,但他不从。后经中共安排,他转赴北平,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他还是一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武术家、昆曲名家和南社成员。他的著作包括《艺术与社会》等。徐朗西于1961年在上海逝世。

基本简介

早年在家乡随著名教育家朱佛光读书,后入正谊书院和宏道学堂深造,曾考取附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5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预备日语学校。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奉孙中山之命负责联络帮会,并加入帮会组织。因国内反清革命斗争的需要,徐在日本只待了半年,就和陕籍留学生马凌甫郗朝俊等回国。徐留上海,作为孙中山的代表与帮会联络,被尊为洪帮山堂“峪云山”的山主;青帮也尊他为“大字辈”。此间,徐和另一位在上海联络帮会势力反清的陈其美结下友谊,并与陈其美、蒋介石结拜为换帖兄弟。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徐领导下的洪帮势力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民国成立,徐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孙中山就任全国铁路督办时,以徐为秘书,为实现孙中山十年内在全国建设20万里铁路的宏伟设想尽心尽力。“二次革命”期间,徐与陈其美在上海起兵讨袁。失败后,徐在上海参与创办《民意》《生活日报》《民国日报》,继续从事反袁宣传。
1918年8月,于右任就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计划与滇、川、黔、鄂等省护法军配合,夺取陕西,然后分兵进攻郑州武汉,与南方的护法军队会师中原。孙中山支持陕西靖国军的正义斗争,以护法军政府总裁身份委任徐为援陕联军前锋总指挥,并亲书“天下为公”大字条幅赠送。徐取道两广到云南,川滇黔等八省联军总司令唐继尧姚以价滇军援陕第一路司令,与徐朗西率军向陕西进发。援陕军第一路经过半年苦战抵达紫阳一带时,唐继尧却改变初衷,以影响南北和议为由,令徐驻军待命。
徐非常愤慨,遂离开军职返回上海,关注他的美术教育事业。还在徐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时,就与刘海粟汪亚尘在上海创办起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他又与汪创办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由刘独立主持。1923年10月,康有为陕西讲学,发生了康氏换经、盗经风波后,徐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启事和漫画进行激烈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