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光谱(Stellar spectrum)是对恒星表面辐射进行分光操作得到的光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关系图谱。光谱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恒星各种特性的信息,光谱的形态决定于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运动状态等。[3] 恒星光谱是由连续谱、吸收线、发射线组成,它们遵循热力学上的基尔霍夫定律[a]。[3][5]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将太阳光谱和钠电弧的光谱进行了精确比较,首次断言太阳的大气中含有钠元素。[6]在19世纪80年代,天文学家爱德华·皮克林在哈佛大学天文台开始使用物端棱镜法,对恒星进行光谱巡天测量。[7]1897年,哈佛大学另一个计算组的安东妮亚·莫里将塞基分类Ⅰ型的猎户子型放在塞基Ⅰ型其余子型之前。[8][9]在1901年,安妮·坎农根据恒星光谱的基本特征以字母系统排序,完善了哈佛系统的早期形式。[10][11][12]到了1912年,坎农将B、A、B5A、F2G改成B0、A0、B5、F2。这就是哈佛分类系统现在的形式。[13][14]此后,天文学家沿用了哈佛系统符号的温度型,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二元分类系统和三元分类系统,以罗马数字来代替字母,同时以光谱型(温度型)、光度级和化学元素丰度为参量来定量恒星光谱。[3] 在恒星光谱的科学研究进展方面,2019年3月, LAMOST Data Release 6 (郭守敬望远镜,DR6)数据集对海内外研究者正式公布,该数据集一共包含了4902个观测天区,收集了1125万条光谱数据。[15]在此数据基础上,对天体光谱分类进行研究,基于2维傅里叶谱图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