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柱国

春秋时期设置的官职
上柱国原义为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1]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2]

简介

战国时楚、赵置,位令尹、相国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柱国原为国都之意。《战国策·齐策二》:“﹝陈轸﹞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guī]。’”《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高诱注:“柱国,都也。”后为楚最高武官,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位仅次于令尹。《战国策·齐策二》记昭阳对答陈[zhěn],谓贵于上柱国的唯领令尹耳。

北朝

源于旧制。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勋官,也称上柱国。北魏西魏均置柱国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以统领府兵。武泰元年,北魏孝庄帝尔朱荣[]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530年)尔朱荣被杀後此官遂废。大统三年,西魏文帝宇文泰有建中兴之功,又重新授予宇文泰柱国大将军之号。到大统十六年以前,总共有八人被拜为柱国大将军,当时号称「八柱国」。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为柱国之首,广陵王元欣则是因西魏皇族地位尊崇而挂名,其馀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分掌禁旅。(宇文泰,总领百官,督中外军;元欣,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伯、大司徒、广陵王李虎,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弼,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於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侯莫陈崇,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周书·齐炀王宇文宪传》:“宪攻拔武济,进围洛口,收其东西二城……是岁,初置上柱国官,以宪为之。”隋代设上柱国及柱国,分别为从一品正二品,藉以酬功勋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