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

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建立的政权
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1]
南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吴帝杨溥加封徐知[gào]为齐王,将升州润州宣州池州常州、等十州划分给他,天[zuò]三年(公元937[2]年)十月,徐知诰废掉杨溥,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3]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biàn],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4]李昪在位期间重用人才、整顿吏治,实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南唐的政权和社会生产得到巩固和发展。[1][5][6]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其子齐王李璟继位。李璟即位后,出兵先后灭闽国南楚,拓宽了南唐的国土面积,但耗虚了府库,于是李璟采用李德明的建议,广置屯田解决军粮问题,同时采取加重赋税、徭役,改革币制的措施缓解经济压力,使社会矛盾加剧。[7][8]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后周世宗南征南唐,南唐屡战屡败,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李璟去帝号,改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7][9]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李煜即位后,用限制土地兼并、设立“澄心堂制度”、建立“光政殿制度”等措施改革弊政。[10][11]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占金陵(今江苏南京),后主李煜出降,南唐覆灭。[1]
南唐偏安于淮河以南,疆域最广时至贵州东部;[12]人口最盛时为五百万左右。南唐中央官制、军制多承唐制,律法上用《升元删定条》三十卷;[13][4]地方上沿袭唐制以州、县为行政区划单位;教育上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14][15]南唐在外交上与周边国家时战时和,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先后向后周北宋称臣。[1]南唐经济文化繁荣,经济上农业、工业、商业均有发展;文化上重视教育,注重提拔人才,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学者邹劲风认为这些为后来北宋的经济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17][18]

国号

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号江宁府,改年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以扬州府为东都,李昇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故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3][4]中兴元年(公元958年),李璟去皇帝尊号,称唐国主;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十月,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