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庆锡-抖音百科
吴庆锡(朝鲜语:???,1831年—1879年),朝鲜王朝后期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朝鲜近代开化思想的鼻祖,也是开化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字元秬[jù],号亦梅、镇斋、天竹斋。本贯海州,出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吴庆锡曾作为朝鲜使团的汉语翻译官前后13次来到中国,引进了《海国图志》等新书,形成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开化思想,并与刘鸿基一道培育了金玉均、洪英植等大批青年子弟,为开化党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朝鲜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他在书画和金石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锐意开化
吴庆锡出身中人,地位在两班贵族之下,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朝鲜王朝时期,中人很难当上高官,一般从事译官、医官、吏胥等职业,吴庆锡的父亲——吴膺[yīng]贤就是一名翻译官。朝鲜王朝时期的翻译官主要是汉语翻译,因此吴庆锡继承父亲的事业,从小就学习汉语。此外,他还攻读朴齐家的实学思想,同时师从另一名实学学者金正喜,开始研究书画艺术和金石学。 这时候,中国已经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国门被迫敞开,不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师夷长技”的新思想因而萌发,涌现出《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大批介绍欧美国家情况的书籍。朝鲜在当时是中国的附属国,吴庆锡又学习汉语,自然比别人更多接触到中国的情况。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朝鲜宪宗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获译科及第。咸丰二年(1853年,朝鲜哲宗四年),吴庆锡作为译官,随使团一起到中国京师(今北京)向清朝政府朝贡。此后,吴庆锡前后13次来到中国,观察当时的内外形势,结交中国文人学士如吴大澄、何秋涛、张之洞等人,并购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合信的《博物新编》的书籍,带回朝鲜,引起朝鲜社会的很大震动。 当时的朝鲜内部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部坚持闭关锁国,而且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的威胁。吴庆锡对朝鲜的现状深感忧虑,又结合他所接受的实学思想及他在中国所学的新知识,逐渐形成了对内改革内政,对外打开门户,接受西方先进文物的新思想,后人称为“开化思想”。他和另一位同样是中人出身的志同道合的学者刘鸿基一起积极研究从中国传来的新书籍,思考救国救民之策。另一位朝廷重臣——朴珪寿也持大致相同的见解,他们3人形成了朝鲜开化党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