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幡制铁所

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官营钢铁厂
八幡制铁所(日本语:やはたせいてつし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最大的官营钢铁厂。明治时代中期,为改变炼钢企业落后的状况,加强军备,1891年(明治24年)后政府计划建立海军炼钢厂。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后,从德国引进全套设备和技术,利用中国赔款1920万日元建立。1896年公布《制铁所官制》,1897年在福冈县八幡村(今北九州市八幡区)开始建厂。该厂以中国湖北省大冶铁矿矿石为主要原料,1901年开工生产。最早属于农商务省,1925年(大正14年)后归商工省管辖。八幡制铁所见证了日本的现代化革命,其部分设施被选为世界遗产候选名单“明治日本的工业革命遗迹”的一部分,并在2015年成功获得登录。

发展

1901年,官营八幡制[tiě]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开业庆典。1901年11月30日《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11月18日开始作业的情况“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熔融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日本人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盆栽”技术,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因被招回解决技术问题。终于在1904年7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这座高炉经过了60年的岁月,1961年才被拆除。八幡钢厂不仅为日后的日俄战争日本称日露战争)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也为整个日本军工和重工业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日本政府曾明令其以军火生产为主,并指定其同吴造具工厂(日本军火企业)配套生产。吴造具厂生产大炮水雷、枪炮弹等,八幡制铁所生产炮架,造船材料和速射炮弹坯料等。
《制铁所官制》公布时,指标年产6万吨,经过多次修、扩建。1915年生产生铁24.7万吨,钢锭38.2万吨,钢材26.5万吨,占日本全国产量的70%-80%,多数用于军事和铁路建设。至1916年(大正5年)八幡制铁所钢的年产量为30万吨,取得了日本炼钢技术的主导权。1934年(昭和9年)生产生铁40万吨,钢锭168万吨。此年钢铁业大合并,与轮西制铁、釜石矿山、富士制铁、东洋制铁、三菱制铁、九州制铁6家合并移交日本制铁公司(日本语: にほんせいてつ)管理。在生产物资方面,八幡制铁所用的铁矿主要来自湖北大冶。据统计,仅1908-1915年间,日本每年从湖北大冶铁矿运走6-7万吨铁砂。伪满时期,日军还从辽宁抚顺掠夺了大量优质煤炭,供应八幡钢厂。据档案资料记载,从1905-1945年,整整40年时间,日本侵略者从抚顺共计掠走了近2亿吨的优质煤炭,攫取了高达26.28亿日元的高额利润。日本侵华战争中1938年占领大冶,对大冶铁矿进行疯狂开采,为日本八幡制铁所提供原料,7年内掠走优质铁矿420万吨。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使用的军舰、坦克等重武器,大量采用八幡生产的钢材。该厂1944年曾遭47架美国空军B-29轰炸机轰炸,但受损轻微。八幡制铁所在1901年以“官营制铁所”之名开业,是日本第二座制钢厂,仅次于1887年开业的釜石矿山田中制钢所(今日本制铁釜石制铁所)。开业之初为独立之国营工厂,至1934年与其他民营业者合并为日本制铁(旧法人)。在二战结束前,八幡制铁所是日本产量第一的炼钢厂,当时日本全国超过一半的钢铁由这里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