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颈槽蛇

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毒蛇
1
5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是水游蛇科颈槽蛇属的一种中等体形的有毒游蛇,体长80-100厘米,体重120-330克,颈部具有由两列突起的腺体形成的凹槽,[6][7][8]属于无管、无沟后毒牙蛇类,可通过达氏腺和颈背腺分泌毒液。[16][17][18]虎斑颈槽蛇的咬伤很少引发死亡,但可能引起牙龈出血血尿、身体瘀斑和凝血异常导致的持续性出血等症状,[19][20][21]也有严重出血、休克的病例。[22]
虎斑颈槽蛇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以及中国[6][2][23]根据其体色的不同,可分为3个亚种:指名亚种,大陆亚种和台湾亚种。[6][12]大陆亚种的躯干前段有黑色与橘红色相间的斑块,俗称红脖游蛇野鸡脖、野鸡、竹竿、鸡冠蛇等。[2]主要生活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地区,喜欢栖息于潮湿区域,[12][6][14]冬季时会在背风且干燥的洞穴或缝隙中冬眠[15]
虎斑颈槽蛇在自然界适应能力强,数量较为稳定,[4][24][25]并易于饲养,是常用的蛇类生物学实验研究材料之一,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镇静、催眠抗炎和抗惊厥等作用,[8][26]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形态特征

虎斑颈槽蛇是一种中等体形的游蛇,其名字来源于它颈部两列突起的腺体所形成的明显凹槽,属于无管、无沟后毒牙蛇类,其上、下颌的左右各有两排细小的牙齿,口角上方最后两枚上颌齿变型为无管、无沟的后毒牙,两枚后毒牙大小相似,呈利刃状,与上颌骨和横骨连结牢固,活动性较差。[6][18][2]虎斑颈槽蛇头长而扁,与颈部区分明显;眼较大,瞳孔呈圆形。成年个体体重一般为120克~330克,头体长为800~1000毫米,尾长120~150毫米,最大全长/尾长:雄917/177毫米,雌1108/179毫米。[7][8][2][9][10]该蛇眼睛正下方唇鳞间有一条黑纹,眼后方亦各有一条黑色粗纹斜达口角。该蛇头部有对称的鳞片9片,颊鳞1片,眼前鳞2片,眼后鳞3~4片,[niè]鳞1~2片,上唇鳞7片,背鳞全部起棱或仅最外行平滑,腹鳞150~170片,尾下鳞55~86对。同时,其颈背区域有10对左右呈链珠状排列的皮下腺体,受到挤压可以喷射出暗黄色液体。[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