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

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世界著名科学家,[3]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a]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与“火箭之王”,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等职务。[4][5]
钱学森在上海市出生,后随父迁居北京,1935年9月起留学美国。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冯·卡门,1939年拿到博士学位,1947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当时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钱学森遭到美国的无理羁留长达5年。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新中国。此后长期担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主要技术领导职务。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于1960年2月发射成功。此后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以后,钱学森又参与了一系列与导弹、火箭、卫星相关的重要工程与试验,为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其理论探索也开始向更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延伸。1994年6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0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因病于北京逝世。[6][5][7][1][8]
钱学森最突出的贡献是领导和指导中国火箭导弹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导弹的强国。但他的科学和科学思想成就是多方面的。[9]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和固体力学方面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0]航天技术方面,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研究了星际航行的可能性。[11]提出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概念,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推动了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对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设、情报学、科学管理与教育等也有重要贡献。[12][13][14][15]
因为钱学森的杰出贡献,1991年10月16日,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5]199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江泽民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7]2001年12月21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16]2009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