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卤面

福建莆田传统美食
莆田卤面(Putian Lu Noodles)是福建莆田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以面和香菇为主要食材,口感丰富多样,面条劲道有嚼头,汤汁浓稠鲜香,配料丰富,口感层次分明,十分入味,可以与各种配菜搭配,如莆田卤肉、炸虾鱼丸等。[1]
制作莆田卤面需要准备面筋高汤和各种配料,如瘦肉、香菇、虾干、干贝等。其中,面筋是关键所在,需要选用优质的小麦粉和水调和而成,再经过揉、发酵、擀面等复杂工序而成。熬制高汤也需要讲究,需要选用新鲜的猪骨和鸡骨,加入各种调料和碎姜,用慢火熬制数小时,使得高汤浓郁鲜美。[2]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据说当时,当地的渔民在海上捕鱼时,会带上面条作为食物,而这种面条就演化成了现在的莆田卤面。莆田卤面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在莆田地区,无论是结婚喜宴、家庭过年,还是接待来宾,都少不了莆田卤面的身影。同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莆田卤面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良,推陈出新,丰富了菜品口味和种类,成为福建莆田地区的代表性美食之一。[3]2008年,江口吴氏卤面被选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

历史起源

面条起源于中国,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汤饼”。“汤饼”实际是一种“片儿汤”,制作时一手托面团,一手往汤锅里撕片。到北魏时(公元486—534年),汤饼不再用手托,而是用案板、杖、刀等工具,将面团擀薄后再切成细条,这就是最早的面条。到唐代(公元618—907年),人们又把切好的面条挂起来晾干,便于保存和随时食用。于是最早的挂面便诞生了。唐代时,中国和日本的往来很频繁,面条和挂面的制作技术很快就传入了日本。欧洲最早的面条类食品传说是由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5年由中国带回意大利的。但此种说法似乎并不可。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面条是在富裕的意大利人家当厨师的亚洲奴隶传入欧洲的。后来流传至福建莆田被当地劳动人民所接受,从而延伸出莆田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