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诗人。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为南北朝北周时“八柱国”李弼的六世孙。[3][5][1] 唐玄宗天宝年间,授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后为杨国忠所忌,隐居颍[yǐng]阳(今河南省登封颍水北)。[2]唐肃宗至德元年间(756年),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拜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授广平王行军司马,参与军国大事,宠遇有加。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今属湖南)。[2][3]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为宰相元载、常衮所忌,先后放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楚州区)刺史、澧[lǐ]朗峡团练使、杭州(今属浙江)刺史。[2][1]唐德宗即位后,授左散骑常侍。[6]贞元元年(785年),除陕、虢[guó]都防御观察使。二年,任检校礼部尚书。三年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候。[6][7][1]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卒。朝廷追赠太子太傅。其子李繁撰《邺厚家传》,记其功业。[8][9][2]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著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卷行于世。《全唐诗》收其诗5首,《全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