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裕

明代大臣
董裕(1537~1606,一说1546~1606)明代大臣。[1]字惟益,号扩庵,江西乐安招携港田村人。[2]历官御史,出按滇南,累迁大理少卿,以佥都御史提督郧阳,南工部侍郎、刑部尚书[3][4]

人物生平

董裕,为流坑董氏二十一世孙。年幼时沉默寡言,然过目能诵。他在招携卧龙书院念完《论语》、《孟子》便到流坑板桥曾家读书。这里的塾师常讲文天祥的故事,董裕深受启迪,在招携花园石崖上刻下“立文公志,振大明纲”八个字,以明心志。弱冠之年,赴南城“从姑山房”深造,深受近溪先生罗汝芳赞赏。
罗汝芳认为:临汝学问宿有渊源,三陆、二吴之后,惟益其选矣。他就临川地区而言,董裕的聪明才智和学问,可列入理学大师陆象山吴澄等诸儒的圈内。
董裕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举,隆庆五年(1571)考中进士,任广东东莞县令。以廉洁清明为己任,拒海外商人馈赠,将多余税银修缮城垣、学宫。逢大旱之年,开仓赈灾,并劝导富绅捐米31万斤,白银880两,救活灾民数以万计。在其任内,治政有方,合理安排赋敛,治狱公平,县内讼事不繁,盗贼大减,朝廷闻其贤能,提升为山东御史。离任东莞后,县民感其恩德,立生祠敬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