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美酱园

山东省临清市的酱菜企业
临清济美酱园,创建于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位于临清城西北地段运河东畔,与河北省仅一河之隔,两省交界、地势繁华。数百年滔滔运河水,流淌出临清盛极一时的繁荣,也给这座古县带来南北文化的众多融合,济美酱园的形成就得益于运河。现在,临清段的古老运河早就断航,济美酱园却流传至今,成为一家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1][2]

基本介绍

临清地处漕运孔道,连通卫、济水,自明朝以来已成为四方辐[còu]之地,舟车毕集、货财萃止。特别是每年农历四月至十一月漕粮北运期间,帆[qiáng]如织,百货山积,七八个码头上,到处官吏士绅、商贩店伙,还有运丁、脚夫、纤夫、船户,林林总总,不下数十万人,这些南来北往的各色人等,都习惯成筐成袋地买些耐存放的咸菜,以备路途之需。而有一些盐商,为了逃避临清关税,往往在过关前低价卸卖食盐,所以在临清钞关前买盐价格低廉。于是,精明的商人们便纷纷开起了酱菜铺,从明朝清朝,临清陆陆续续有了几十家酱菜铺子。那时临清的腌菜每年销售可达三四万斤。
公元1792年大清乾隆57年安徽歙县人汪永椿沿运河北上,看到临清的酱菜业有利可图,便在城中御史巷对过后营街口购置了一所宅基,办起了酱园,铺号为“远香斋”。汪永椿酱菜用料精良,制艺独特,产品质量高于其他酱园,因而声名鹊起,吸引了众多购买者。汪氏还实行了“悬牌标价”的方法,将酱油、醋、腌菜按不同等级标出不同价码,任人选购,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创新,显示了汪氏酱园的细心、周到,生越越做越好。到道光年间,远香斋的酱菜品种已有数十种之多,酱菜园有腌菜大缸500余口,店铺20余间,仅黄豆一项,每年就需购进3000余石,总资金已达6万余两白银。远香斋的酱菜口味融汇南北,产品大为畅销。“远香斋”已成为名噪江北的著名字号,其牌匾为夏津县的翰林学士甄梦龄亲为题写。及至清末民初,远香斋便更名为“济美酱园”取《左传》“世济其美,不损其名”词句之意,其经营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总资产达到了20万两白银,年销酱菜30多万斤,拥有1000口腌菜大缸,其产品有干渍、咸渍、酱渍、酱油、味醋、豆制品等6大类47个品种,尤以甜酱瓜与豆腐乳享有盛名。甜酱瓜色泽金黄,秀明如碧,质地嫩脆。酱、醋、红青腐乳、酱咸制品格具齐全,产品味正精细生意红火,一时轰动临清,顺运河而名遐南北,来往客商无不以其腐乳、小菜为返乡旅途之备馈赠亲朋好友所需,引来八方客商争先购买洽谈生意,被誉为江北著名酱园。
1810年嘉庆十四年,聊城东昌府兴建山陕会馆内春秋阁,汪永春借山西陕西两地商人发达之意,为济美的未来发展壮大祈福,捐银四两九(春秋阁内碑文记载),如其所愿经数载有道经营,名声大震,财源滚滚,生意兴隆阔地建厂声势浩大,闻名江北。至清末,已有1000多口大缸,年产酱菜35万公斤,豆腐乳和臭豆腐所用黄豆1万多公斤。其产品有干渍、咸渍、酱渍、酱油、味醋、腐乳制品6大类47个品种,尤以甜酱瓜小菜、豆腐乳享负盛名。甜酱瓜色泽金黄,透明如碧,质地嫩脆,增人食欲。豆腐乳色鲜味香,质地细腻,咸淡可口,营养丰富。1822年(道光二年)济美小菜、豆腐乳被清廷列为御用贡品入宫,誉为“贡品小菜”“进京腐乳”名噪京城。临清的“济美”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大慈阁”、济宁的“玉堂”,并称江北四大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