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县

青海省海北州辖县
海晏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东北岸,是黄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发源地。该县北接祁连门源,东邻大通湟中,南接湟源、共和,西邻刚察,东西宽85.7公里,南北长102.2公里,总面积4853平方公里,辖4乡2镇,29个行政村,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政治、文化中心。[2][3][1]截至2024年末,海晏县户籍人口34321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3268人;乡村户籍人口21053人。[4]海晏县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汉、藏、蒙古、回、土、壮、满、撒拉、东乡9个民族。[5]
海晏地区汉代为先零羌、卑禾羌等诸羌牧地。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冬,王莽新政在青海湖北岸(今海晏县三角城)设置西海郡,辖青海湖东部广大地区。其后数百年间,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后秦辖地。北凉亡,地入吐谷浑国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海晏属西海郡宣德县。隋朝亡,吐谷浑复其故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吐谷浑内徙,海晏地区归吐蕃王国。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今海晏县地属安人军辖区。“安史之乱”后,为吐蕃“青海节度使”辖地。宋代,为河湟吐蕃唃厮啰政权属地。元代,为吐蕃宣尉使都元帅府辖地。明代,海晏为西宁卫遥领的“塞外四卫”中的“罕东卫”辖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青海蒙古族共分5部29旗,海晏境内置南左末旗、南右后旗、东上旗。民国时期境内又增加南右首旗、北中旗、南左后旗和察罕诺们汗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设海晏设治局。1943年,海晏正式建县。1949年9月11日,海晏解放,1950年6月成立湟源县海晏行政委员会,1951年6月恢复县制,成立海晏县人民政府,1953年12月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2]
2024年,海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11亿元,同比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2.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248元(按户籍人口测算),比上年增长9.8%。[4]海晏县位于西宁1小时经济圈内,国道315线青藏铁路贯穿全境,是青海省离省会最近的牧业县,也是109国道、海西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的重要连接点。[1]
截至2024年,海晏县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0项、州级13项、县级14项。[6]境内有青海湖景区、达玉民俗村景区、金银滩水上乐园、文迦牧场景区等多个国家级旅游景区。[7][1]2013年,海晏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县。[8]2020年10月,海晏县被评为“青海省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9]2023年8月,海晏县被列为青海省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