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时可

冯时可
冯时可,字元成,号文所,约生于嘉靖二十年左右,约卒于天启初年。他出生于松江华亭,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他的父亲是明末著名的“四铁御史冯恩,冯恩曾因痛斥大学士张学敬、方献夫都御史汪鋐[nìng]不法而触怒朝廷,险些丧命,故人称铁口、铁膝、铁胆、铁骨的“四铁”御史。冯时可先后任过广东按察司[qiān]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他的一生没做过显赫的大官,他本是首辅张居正的门生,却不肯附和张居正的权势,因此并不受张居正的重用。他的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学造诣颇高,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

人物简介

冯时可,字 敏卿,一字元敏,又字元成,号文所,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逵,赠南京监察御史。父恩,大理寺寺丞,进阶朝议大夫。生母太安马氏。明隆庆五年(一五七一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改兵部,历员外郎中。万历九年(1581),出为贵州提学副使。著《黔中语录》及《黔中程式》。万历十二年(1584)致仕。归吴中凡八年,复奉诏起视蜀中学政。万历十九年秋(1591年),调补广西副使。万历二十二年(1594),升湖广副使,夏四月,入[yún]襄,作《荆南政记》。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任浙江参政,摄处州同知,与遂昌县令汤显祖同僚。万历二十五年(1597),升浙江按察使兼参议。作《入浙记》。万历二十六(1598)年,再还吴门。万历三十四年(1606),再起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万历三十六年(1607),改任广西按察使。次年(1608)升云南布政司右参议。寻调湖广布政司副使,升参政。万历四十五年(1617),降为贵州布政司参议。旋归吴门。生平好交游,与张凤翼张献翼赵用贤王穉登盛时泰文震孟徐学谟董其昌俞安期陈继儒莫如忠莫是龙赵宦光唐文献邢侗李维桢黄克缵文元发叶向高郑汝璧宋懋澄何白茅元仪、蔡复皆往来密切。著述宏富,有《易说》五卷、《诗臆》二卷、《左氏讨》一卷、《左氏释》二卷、《左氏论》二卷、《周礼笔记》六卷、《春秋会异》六卷、《黔中程式》一卷、《俺答志》二卷、《众仙妙方》四卷、《上池杂说》一卷、《雨航杂录》一卷、、《蓬窗续录》一卷、《黔中语录》一卷、《黔中续语录》一卷、《滇行纪略》一卷、《宝善编》甲乙集各一卷、《西征稿》二十卷、《武陵稿》二十卷、《燕喜堂稿》十五卷、《岳栖稿》十卷、《石湖稿》二卷、《金阊稿》二卷、《冯文所诗稿》三卷、《超然楼集》十二卷、《冯元成选集》八十三卷。

“中兴五子”憾不逢时

明末文学流派“后七子”名震一时,而同样以振晚明之风为旨意,以“复古” “中兴”为己任的“中兴五子”却因为种种原因,憾不逢时,因而知者甚少。冯时可即是“五子”之一,同列中还有临邑邢侗、严陵王稚登、云杜李维祯和同郡董其昌。“五子”者,鉴于晚明之风不振,欲继“七子”之遗续,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企图廓清“台阁体”浮浅之风,以图匡复。以“复古”为名,行改良传统文化之实,对促进文化发展起过一定作用。然而因为五人毕竟相隔太远,首领邢侗又年寿不丰,“中兴五子”未及在文学领域发挥作用,而终究难闻于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