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

真菌种属
青霉,一般指青霉属(拉丁文学名:Penicillium),隶属于子囊菌门,是一个数量多、种类复杂的真菌家族,最早于1809年被发现,截至2022年已发现的种类超过200种,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常见于土壤、空气、食物、腐生物、木材等基质上[1][2]
青霉属菌体繁殖温度较低,生存能力较强[1],生长速度快且质地平坦、柔软,为地坦样羊毛状菌落,早期多为白色,逐步变为蓝绿色,有着透明分割菌丝,分为分枝或无分枝的分生孢子梗、副枝、梗基、瓶梗和分生孢子,因在显微镜视野中其菌丝有横隔,菌丝侧端生分生孢子梗,顶端呈现帚状体,因此得名“Penicillium[2][3]
青霉属也是土壤中溶磷能力最强的真菌之一[4],在接触到有机物并将其分解后,能够产出丰富多样的小分子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多糖等,在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方面发挥着药用价值,但同时也能产生橘青霉素展青霉素、环匹阿尼酸、赭曲霉毒素A等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与威胁[1]

简介

青霉,一般指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有亲缘关系,有二百几十种,代表种是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根据分生孢子顶端的膨大与否,与曲霉属(AsPergillus)相区别。其语源来自其形状(帚状,Penicillus)。子囊壳为封闭型。该属菌产生一种特殊物质。自从弗莱明(A.Fleming,1929)发现特异青霉(Penicillium notatum)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物质青霉素以来,已对该属菌的很多种进行了研究。特异青霉已被用于制造青霉素,但不具这种生产机能的种还很多,同时,其生产也并不限于青霉属。已知在生理学方面类似曲霉属,同时有很多能产生毒枝菌素(mycoto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