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史

宁波过去发生事件和活动
宁波是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定下的府名,[1]宁波历史可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新近发现的井头山遗址又把宁波人文起源的历史往前推进到8000多年前。夏商时代,宁波称“鄞[yín]”,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今境内设鄞、鄮[mào]、句章、余姚(一说西汉初置)四县,唐时称“明州”。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中国副省级城市。[2]
宁波历史文化兴盛。南宋时期,形成以“甬上淳熙四先生”为代表的四明学派。[3]明朝时期,形成以王阳明为首的姚江学派(即阳明心学派)和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清朝时期,形成以黄宗羲为首而绵延至清末的浙东经史学派(也称梨洲学派)。[4]
宁波商人文化深厚。宁波的商业文明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宁绍平原东部出现了人类最早的交换形式——以物易物。 唐朝时期,宁波正式对外开放。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富民政策推动了宁波市集繁荣,宁波江厦街上设立了明州市舶司,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5]元代,宁波被称为“庆元”。彼时庆元港依托通江达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完善的港口设施成为各国商人使者出入口岸,以及商船停靠、货物中转的海港,成为最重要的贸易口岸之一。[1]明末,宁波商人在北京创设了鄞县会馆,宁波商帮初现萌芽。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城市被迫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得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宁波商帮从一个旧式商帮转变为一个新式资本主义企业家群体。民国时期,宁波商帮的商业舞台开始向上海转移,投资于航运业、金融业、工业等新兴领域。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宁波工商业者移居境外各地,以香港、台湾、东南亚为中心进行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宁波许多乡镇企业纷纷转制率先发展,宁波商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期。[5]

远古文明

宁波所辖地域拥有中国江南新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至6500年)。河姆渡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谷、耕作农具、干栏式建筑遗存和家养牲畜遗骨以及原始宗教用品。这些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宁波所在的宁绍平原东部已经有人类活动,并且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公元前5000年至4000年左右发生的卷转虫海侵使得河姆渡人一部分迁移到琉球中南半岛等地区,另一部分人则进入地势较高的会稽山、四明山等地区。奉化发现的名山后遗址证明,河姆渡文化之后,在苏南浙北地区形成的良渚文化开始影响宁绍平原,形成“良渚文化名山后类型”。此后,宁波进入吴越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