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乐谱

敦煌乐谱
《敦煌乐谱》是五代后唐时期抄录的曲项琵琶所用乐谱,共有20个谱字和25首曲子,它采用半字符号记写,被称为燕乐半字谱。该谱是中国古代记谱法之一,是一种四弦四相得琵琶指位谱,有20个谱字,表示琵琶的20个音位。《敦煌乐谱》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一个北宋时期存放以佛教经卷为主的“藏经洞”内发现的。此外,记谱法使用的音乐符号共有23个,类似汉字部首、注音符号或日语片假名,成为今人无法识别的“天书”。

内容简介

《敦煌曲谱》亦称唐人大曲谱、敦煌卷子谱、敦煌琵琶谱等。《敦煌曲谱》写卷正面为《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乐谱便抄写在其背面,为一种符号型乐谱,有分段曲谱共25首,其中一些曲名虽有重复,但曲谱内容并不相同。P.3719只书写一小段《浣溪沙》曲谱,曲名下方旁注有“慢二急三慢三急三”。P.3539背面第一行是《金刚经》的第一句话,第二行书“敕归义军节度使牒”练习稿,再之后是只写了20个音符的乐谱。全谱有三种不同笔迹,共录谱字二千七百多个。这些谱字系汉字之笔画最少者,或减略之笔画,有的类似汉字之部首,或称之为“省文”“半字符号”,有一、I、七、八、匕、几、乙、厶等二十种形态。曲谱除用这些音高符号作为谱字外,还附加有几十种辅助性的汉字或点画类的标记符号。它们可能包括节拍、速度、反复、表情、调式、力度及演奏手法等含义。此曲谱所用符号,仅少数与传世之几种曲谱符号有相同之处,更多的符号尚有待于解释。

作品历程

《敦煌曲谱》于1908年被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劫走,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除了《长兴四年(933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P.3808)外,还有《尔雅》(P.3719)和《佛本行集经尤波离品次》(P.3539)两卷经卷的背面也写有乐谱,这些都现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