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宸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军事教官
刘尧宸,字俊辉(1894—1925),霞浦灵霍乡龟湖村(今盐田畲族乡北洋龟湖)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祖父任所福建平潭厅(今平潭县)。祖父刘长泰,字枝荣,号亭衢,清咸丰间,任福建海坛右营守备、保升都司(海坛岛原归属福清县,1912年改置平潭县)。父亲刘继馨,号兰溪,清秀才,曾设塾于榕城[1]
早年就读培元书院、清河预备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骑科毕业,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9年起任福建李厚基部见习官。1922年参加北伐,任卫士团参谋长。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营长,讨伐陈炯明。1924年6月被任为黄埔军校军事教官,[zhuó]任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率部攻打惠州,壮烈牺牲,年仅31岁。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并编印《刘中将哀挽录》广为宣扬。1980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2]

人物简介

刘尧宸(1895~1925),字俊辉,福建省平潭县人(原籍霞浦县)。[1]少年时代,就读于福州培元书院。1911年(清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民国8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在李厚基部任见习官,在福建靖国军总司令方声涛部任上尉副官、连长等职。次年,参加讨伐军阀陆荣廷,任粤军第十六团团附。1922年,任孙中山北伐军卫队司令部参谋长、营长。次年冬,粤军由闽返粤,卫队司令部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六旅,刘尧宸任第六旅第十一团第一营营长,与张贞臧致平部合攻潮汕,参加扫除叛军洪兆麟部的战斗。1924年(民国13年)6月,任黄埔军校教官。次年春,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二团第二营营长,围攻陈炯明部于淡水。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刘尧宸在平叛中,屡立战功,后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0月,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10月13日,率部攻打惠州城北门时英勇牺牲。东征军攻克惠州城后,于16日在惠州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为刘尧宸等革命烈士举行追悼会,大会由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主持。10月19日,广州国民政府追赠刘尧宸为陆军中将[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