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和平论

安重根作品
《东洋和平论》(朝鲜语:동양평화론),本名“东洋平和论”,是韩国独立运动家安重根在1910年所撰写的一篇阐述东洋和平思想的论文,作于刺杀伊藤博文、被捕下狱之后,后因绞刑刑期提前而未能完稿。《东洋和平论》用汉文写成,安重根预备写序、前鉴、现状、伏线、问答5个部分,实际上只动笔前两个部分,仅有3000余字。尽管如此,《东洋和平论》仍勾勒出安重根所构想的国际和平与区域合作的轮廓,是研究安重根思想与韩国独立运动的重要文献,受到韩国高度推崇。[1]

历史背景

1909年10月26日,大韩帝国义兵参谋中将安重根在中国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前来与俄国财政大臣会晤的日本前首相、曾任韩国统监的伊藤博文。安重根当场被捕,经过日本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11次审讯和6次公判以后,于1910年2月14日被判处死刑。安重根虽然不服判决,但没有提出抗诉,而是在生命里最后一段时光中笔耕不辍,先是撰写了自传《安应七历史》,于1910年3月15日完成。而后他又计划撰写长篇文章《东洋和平论》。为什么安重根要写这篇文章呢?原来,安重根自被捕以后,就一直标榜着东洋和平思想。在他的供述中,行刺伊藤博文并非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的仇日反日心理,而是为了东洋的和平,因为伊藤博文不仅仅是侵略韩国的元凶,更是破坏东洋三国(中、日、韩)睦邻关系的奸贼。在狱中期间,安重根也没有停止对东洋和平的思考与探索,所以他有必要写一部论著来阐明自己所追求的东洋和平思想,向世人剖析表白自己的心迹。他在宣判死刑3天后就向关东都督府高等法院提出申请,为撰写个人传记和“东洋政策”的相关文章(即《安应七历史》和《东洋和平论》)而推迟刑期。虽然安重根的申请得到日本人同意,但后来日本又食言了,绞刑在1910年3月26日如期执行,才动笔不久的《东洋和平论》也就没有了下文。
事实上,安重根的东洋和平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当时韩国知识阶层的主流思想,后世将其称为“亚洲连带论”或“三国连带论”。韩国人的“亚洲连带论”是在日本兴亚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源于1880年朝鲜王朝第二次修信使金弘集一行访问日本期间,被邀请参加兴亚会活动,产生强烈共鸣,回国后这种“亚洲连带论”的思想在朝鲜半岛迅速生根发芽,逐渐成为韩国朝野人士的主流观点和思维模式。韩国人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观点,是因为韩国可以从中看到实现独立自主、提升国家地位的希望。最先是开化派接受了“亚洲连带论”,如开化党领袖金玉均所倡导的“三和主义”就是这种观点在韩国最早的具体表现形式。开化派人士还写了一些关于“亚洲连带论”的文章,如金玉均的《兴亚之意见》(已亡佚)、安駉寿的《韩清日同盟论》(原文亡佚,日文译本保存)等,这些 论著都早于安重根的《东洋和平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在听说日军派兵入朝以后,曾叹息道:“三国从此又怀不平矣!速图撤兵之计。”这说明“亚洲连带论”即东洋和平的思想已被韩国高层接受。不仅如此,就连部分保守人士也耳濡目染“亚洲连带论”,如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在1890年代以来“对世界形势逐渐有所认识,主张日清韩三国同盟,以维持东洋之形势”;坚守华夷之辨与小中华思想的硕儒崔益铉也表示:“然天下之大势,既与古有异,而东渐之西势,有不可以独遏。则必须韩、清、日三国,相与为辅车唇齿,而后可以全东洋大局者,不待智者知,而益[xuàn]亦深望于是。”可见“亚洲连带论”或东洋和平思想已被不同观点的韩国人士所接受,可谓是深入人心了。
安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