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萝山

西施的出生地
萝山,是位于浙江诸暨西施的出生地。

景点信息

苎萝山山势平缓,是诸暨城西十里长山陶朱山的支脉,山坡坦荡,缓延至浣江边上,更成缓冲之势,几乎已难见山之常态,介于山与地之间。据史料记载,当年的苎萝山“林木葱郁,苎麻丛生”。苎麻是一种植物,纤细、杆直,高不过三米,叶阔如掌,其皮布满纤维,将剥下的麻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麻皮中纤维和非纤维之间便呈剥离状,然后,再将此麻皮在水中反复漂洗、冲刷、甩打,剩下的尽是纤维了,越人俗称其为苎麻,西施浣纱,其实就是在江水中漂洗苎麻。苎麻可以织布,俗称麻布,又称夏布,越地现在也还可以在乡下找到用夏布做的蚊帐,俗称夏布帐,不过已经是非常稀罕的了。苎麻又称苎萝,苎萝山恐怕也是因此而得名。曾在一部明崇祯年间撰修的《苎萝志》复印本中见到过一幅《苎萝山图》,虽年代久远,图呈老黄,却是线条飘逸、干净,山道两旁可见丛生的苎麻,似有江风吹过,苎麻朝向一边微微弯着,图中绘有西子祠、浣纱溪、金鸡山等。苎萝村即在苎萝山的南坡,遥想当年,西施便是沿着苎萝山南布满苎麻的依山小径,来到浣江边浣纱,越国大夫范蠡当年就是在这里与绝色佳人相遇……
古《苎萝山图》所绘的位置,即是现在的“西施殿”,亦称“西子故里”。这是后人为纪念西施而依山修建的,只是古苎萝山,已是物换景移。据载,现在的“西施殿”应是从崇年间所建的“西子祠”流变而成,历经数代,几度兴衰,大规模修建、扩充“西子殿”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囊括了整个苎萝山体。进得殿门,便可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撰写的“苎萝山”碑,立于山脚,字体遒劲、洒脱。从碑后便可拾级而上,沿山体建有亭、阁、廊、碑等,整座山体已基本被水泥、钢筋所铸,加上常年水土风化、流失,更是少了山之常态,似平地一坡而已。入山处步廊的开篇即有一幅硕大的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南巡时,其专列停在诸暨车站,诸暨县委书记上车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主席说:“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西施王冕就出在诸暨……”近年为吸引游客,苎萝山上兴建了一微缩的“苎萝村”景区,茅屋、水车纺车……茅屋外似见几株朗朗的苎麻(苎萝),在风中飘摇,象征着苎萝山的前尘梦影。郁达夫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叶的一个深秋,曾有诸暨一游,写下了名篇《诸暨苎萝村》,其中写道:“苎萝山上进口处有‘古苎萝村’四字一块小木牌坊,进去就是西施庙,朝东面江,南面新建一阁,名北阁,中供西施石刻像一尊……”郁达夫在看了苎萝山及西施庙后,一时兴起,集龚定庵柳亚子句成一联:“百年心事归平淡,十载狂名换苎萝。”西施当年浣纱处的那块“浣纱石”上依稀可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留下的“浣纱”二字,因时间、风尘的啃噬,题字左下的落款处现在仅“右”字依稀可见,而“军”字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浣纱石”顶上建有一亭,名为“浣纱亭”,亭下江边的摩崖上有当代书法家刘海粟先生的石刻题字“西施浣纱处”,字体洒脱,风骨内藏,崖前是那条流了数千年的浣江,还是稳稳地朝前流着,只是江的两边已换了人间……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