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谷郡

河北张家口怀来县的遗址
上谷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始建于战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郡治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北沮阳遗址。上谷郡是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沿北部边界修筑长城,置上谷、渔阳辽东辽西、右北平五郡。随着历史的变迁,上谷郡的辖区逐渐缩小,唐朝初年改为易州,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恢复上谷郡,下辖易县、遂城县、涞水县容城县满城县、五回县、板城县、楼亭县等地。在唐朝时期,上谷郡曾经有过多位太守,包括卢同宰、裴某、裴倩、严损之等人。上谷郡在中国帝国时期从战国时代到唐朝一直存在,它位于今天的河北北京地区。

历史意义

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秦开却东胡,始置上谷郡,筑燕长城西起郡内之造阳地,以抵御北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沿用上谷郡建置,为三十六郡之一。汉代延置,汉高帝分上谷郡地一部分置涿郡,属幽州刺史部,初辖县十二,后增至十五县,户三万六千八百,口十一万七千七百六十二,是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点,置左右两都尉新朝王莽改上谷郡为朔调郡。东汉恢复上谷郡制,下辖县八,户一万零三百五十二,人口五万一千二百四四十,至东汉末年,鲜卑乌桓等部族在此地活动。三国时期,上谷郡属魏国,仍属幽州,移治居庸县。晋太康三年,分上谷郡置广宁郡,上谷郡统县二,户四千七十,归治沮阳县西晋经历永嘉之乱后,上谷郡先后归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北魏初废,后复置,下辖平舒、居庸二县,户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九十三,北齐沿置后废。隋炀帝大业元年,改易州置上谷郡,统县六,户三万八千七百。唐朝废郡置州,以故上谷郡地置妫州,隋上谷郡地置易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谷郡(治沮阳县,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怀来县大古城北7里)亦名列其中。郡设郡守,也称郡将,本为武官,后渐为地方行政长官。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称太守,太守之下设郡丞和郡尉,分管民事和军事。汉代飞将军李广就曾任上谷太守。秦汉时期,上谷郡下辖十六个县(汉弃斗辟县后为十五个)。属幽州刺史部王莽夺取皇位,改上谷郡为朔调郡。三国曹魏郡治曾移至居庸,大古城仍为沮阳县治所;西晋时上谷郡治又迁回沮阳。五胡十六国中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诸朝,上谷郡辖地范围虽几经变化,但郡治城却一直沿用。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上谷郡为平原郡,仍与沮阳县同治。北魏以后上谷郡与沮阳县从记载中消失。据史料记载:北魏末年,北方六镇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边民起义,特别是孝明帝正光六年(525年),柔玄镇人杜洛周发动的上谷郡农民起义,以“真王”为年号,攻克燕州(今涿鹿),并一路南下,先后占领涿州、定州。上谷郡城很有可能毁于这次农民起义的战火,以致废弃。由此推算,上谷郡城自战国燕昭王时始设,一直到北齐末居遭受突厥多次摧残,无复人迹。
西汉时期,上谷郡管辖着15个县,包括沮阳、泉上、潘、军都、居庸、[gòu]瞀、夷舆、宁、昌平广宁、涿鹿、且居、茹、女祈和下落。广阳郡在汉光武帝时期并入上谷郡,但在96年恢复,两个原上谷郡的县 - 军都和昌平 - 被转移到那里。后来在东汉时期,只剩下8个县,分别是沮阳、潘、宁、广宁、居庸、雊瞀、涿鹿和下落。2年时,总户数为36,008户,人口为117,762人。到140年,人口为51,204人,户数为10,352户。在东汉初期,一些乌桓人定居在帝国的北部边境。上谷的宁县成为一个名为“护乌桓校尉”的官职所在地,负责与乌桓和鲜卑部落的关系,并具有相当于郡太守的地位。那里还建立了一个季节性市场。在晋武帝的统治时期,建立了一个新的广宁郡。上谷有2个县和4,070户,而广宁管辖3个县和3,950户。在十六国时期,该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燕所占领。后来,上谷成为北魏的一部分,直到孝昌年间在六镇之乱中失去。它包括2个县 - 平舒和居庸 - 有3,093户。该郡在隋朝初期被废除。在隋朝和唐朝时期,上谷郡成为易州的另一个名称。它由6个县组成:易、容城、遂城、涞水满城和五回。742年时,人口为258,779人,有44,230户。

地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