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未政潮-抖音百科
丁未政潮是指1907年(按干支纪年为丁未年)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清流派与北洋派之间的党争,也是晚清政局的一次大重组。1906年后清廷开始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北洋派欲抢夺先机,虽在官制改革中受挫,但到1907年时又将东三省收入囊中;清流派早已对北洋派的贪腐跋扈十分不满,于是在清流 派领袖、军机大臣瞿鸿禨的策划下,四川总督岑春煊进京向慈禧太后控诉北洋派,并运动言官上书造势,开启了清廷高层的激烈政斗。北洋派领袖、直隶总督袁世凯及其后台庆亲王奕劻[kuāng]玩弄手段,化险为夷,并使慈禧太后贬斥瞿鸿禨、岑春煊等一干清流派官僚,取得了政斗的胜利。丁未政潮表面上是北洋派获胜,实际上慈禧却扶植满洲亲贵势力来牵制北洋派,最终导致了宣统年间亲贵集权的局面。 背景
丁未政潮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因此必须弄清当时清廷权力结构的演化。自庚子事变以后,墨守儒学的顽固派已退出政治舞台,而袁世凯继承了洋务派的主要遗产,崛起为具有强大实力的 北洋集团。该集团发轫于袁世凯小站练兵,庚子之后以秉政的庆亲王奕劻为奥援,通过发展北洋新军、开办各项新政事业以及对外交涉,成为光绪后期中国最为活跃且最具实力的政治势力。其次是“老臣”势力,其中较有活动能量的有大学士孙家鼐、湖广总督张之洞、军机大臣鹿传霖等。他们对袁世凯等北洋“新进”处于一种嫉羡鄙夷掺半、仇视敷衍混杂的心态,因久混迹于官场,圆滑剔透,多属“中朝大官老于事”之流,缺乏与对手 公开接仗的勇气,主要在幕后搞些手脚。第三是“亲贵”势力,由满洲少壮贵族组成,也是于庚子事变之后登上政坛,以醇亲王载沣、镇国公载泽、军机大臣陆军部尚书铁良、肃亲王善耆、宗室良弼等为首。他们主要从满洲贵族强烈的民族偏见和爱新觉罗皇族的狭隘心理出发,与袁世凯的北洋 集团相抗。他们地位特殊,声势显赫,但由于本身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因此难孚众望,社会基础狭窄;再加上成员大多年轻气盛,手段、历练、经验均不足,在内争中每每处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境地。最后是“清流”势力,其代表是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其人“持躬清刻,以儒臣骤登政地,锐于任事” ,是袁世凯的后台——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的主要敌手;再一个是两广总督岑春煊,他因庚子勤王而备受慈禧太后宠信,是地方督抚中少有的能和直隶总督袁世凯对垒的人物,时有“南岑北袁”之称。此外,部分地方官员如广西巡抚林绍年、广东学政于式枚、湖北按察使梁鼎芬等也参与其间。清流势力因居官廉洁,颇得人心,加上都察院御史们的支持,成为抗衡袁世凯北洋集团的主力。 慈禧太后在重用庆亲王、袁世凯的同时,利用其他三股势力对其加以牵制,采取“异论相搅”的手段,以保持她的最高统治地位。各派关系也非不共戴天,在对立的同时又不乏勾结,这在除了清流势力以外的三派之间尤为明显。而在野的以张謇、郑孝胥为首的国内立宪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海外立宪派,甚至矢志反清的革命党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入清廷统治集团的内斗,这在后来的丁未政潮中有充分体现。 庚子以降,北洋、清流两大派别便互相攻讦,渐成水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奕劻、袁世凯借西征军费报销陷害岑春煊案(1904年);御史蒋式惺揭露奕劻存巨款于汇丰银行案(1904年);岑春煊揭发粤海关道周荣曜贪污并贿赂奕劻案(1904年);御史张元奇弹劾奕劻次子载搏挟妓宴饮于市案(1905年),瞿鸿禨借印花税攻击袁世凯案(1905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