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

丁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属于梭菌属。它最早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的宫入近治博士在1933年发现并报告,因此又被称为宫入菌。丁酸梭菌可以在土壤、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生存。它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可以通过使用细胞内积累的类似于淀粉的α-多聚葡萄糖(颗粒状物)作为底物进行发酵,产生丁酸。丁酸梭菌具有极强的整肠作用,可以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促进肠道中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生长。它被广泛用作亚洲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的益生菌。丁酸梭菌在健康儿童和成人的粪便中被培养出来,也常见于酸奶和奶酪中。

介绍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属于芽孢杆菌科梭菌属,革兰氏阳性,有芽孢,孢子卵圆,偏心或次端生。可抵抗不良环境。
丁酸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直径为(0.6~1.2)×(3.0~7.0)µm,两端钝圆,中间部分轻度膨胀,细菌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单个或成对,短链,偶见有丝状菌体,周身鞭毛,能运动。孢子卵圆,偏心或次端生。革兰氏染色初培养的菌为阳性,菌稍长可变为阴性。在琼脂平板上形成白色或奶油色的不规则圆形菌落,稍突,直径为1~3mm。不水解明胶,不消化血清蛋白,能够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乳糖碳水化合物产酸,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淀粉酶,水解淀粉但不水解纤维素水解淀粉和糖类的最终代谢产物丁酸醋酸乳酸,还发现有少量的丙酸甲酸硝酸盐还原实验均为阴性。丁酸梭菌DNA的G+C含量的摩尔分数为27%~28%。

主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