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上海县城仍是上海县的县治,但上海县的中国政府行政机构实际有效辖区只达县城内以及城郊的其他华界地域,随着租界及跨界筑路地区的扩张,华界亦不断缩小,到20世纪初只包括县城、现为闵行区的西部郊区、以及东北部杨树浦地区的码头和工厂区。(现在的浦东地区当时是分别的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上海县城升为上海县辖下的上海市,但随后在军阀争夺和首都北京的政治纷争中上海县城的“市”级建制屡次被取消又重设。相对迅速近代化的租界地区,南市在19世纪下半叶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和环境,但到了20世纪初,老城厢已无 法抗拒四周近代城市的融合力。地处英法租界的老北门街(今河南中路、河南南路北段)早已修成马路,至20世纪初年城墙内的老北门内大街(今河南南路)修成连通的马路,是老城厢最早的马路。1912年,陈其美控制上海时期开始拆除城墙、填埋护城河,在其原址修筑了中华路(南半)、法华民国路(法语:Boulevard des Deux Republiques)(北半)。城内的河网也开始消失,例如1913年城内主要河道之一的方浜被填修筑庙前街等道路(现方浜中路),另一条主要河道肇嘉浜也在同一时期被填。城内的传统民居开始受到改造,石库门建筑开始出现。